《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书笔记

信息不对称的启示

  1. 阿克罗夫揭示了一个基本的道理:那就是人和人之间本来是没有互信的,高品质的产品要把自己彰显出来,与低品质的产品区分开来,需要很大的成本。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当消费者无法分辨哪一件是高品质产品、哪件是低品质产品时,他们就会离场,卖家也同样会离场,市场就会崩溃。

  2. 何为优质?

    1. 品质稳定才是优质。一件产品的品质,跟另外一件产品品质之间的差距越小越好。
    2. 性价比相当才是优质。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所要付出的边际成本应该跟它得到的边际收益相等。一分价钱一分货,对用户而言是值得的,这才是好的。
  3. 如何建立信任,克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障碍呢

    1. 重复交易
    2. 第三方背书
    3. 通过增加附加成本发信号(行头)
    4. 质量保证(三包、延保甄别)
    5. 以沉默成本取信(印有logo的各种物件、巨额广告)
    6. 喝酒(薛老师认为是通过自残行为取信于人)
    7. 人质与付出抵押

表面的强者,其实是弱者;表面的弱者,其实是强者

  1. 表面上的强者,那些被尊称为上帝的顾客,其实是弱者;表面上的 弱者,那些殷勤而周到的厨师和侍者,其实是强者

    1. 餐厅与顾客
    2. 老师与学生
    3. 医生与患者
  2. 在市场交易中,商家需要做出种种示弱姿态,要花大量工夫来打扮自己,来证明自己的本事,来表明自己不会欺负消费者的决心,只有这 样才能取信于消费者。

  3. 普遍存在“不公平合约”的问题,尤其是在特许经营合同中,一直存在着强者和弱者之间不对等的现象。

    1. 每一家违规的加盟店都对其他的加盟店具有很 强的“负的外部性”。也就是说,这家加盟店短斤缺两,会让自己得点好 处,但其他加盟店就得一道背黑锅。
    2. 以“不平等合约 ”保护真正的弱者
  4. 资本与劳力:谁是弱者谁当老板

    1. 是资本家强还是劳动力强?谁更容易牵制、操控、剥削对方呢?
    2. 资本家建好工厂、铺好生产线,把资金投入以后,他们基本上 就没有退路了。东西已经在那个地方,他们想撤并不容易。而劳动者投 入的是他们的劳动,他们随时可以付出,也随时可以收回。
    3. 大量关于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劳动力的利益向资本的利益看齐
  5. 让专用资源成为管理者,因为专用资源更在乎企业的成败

    1. 经济学家把那些高度依赖于所在企业平台的资源,称为企业的专用 资源(firm specific assets);
    2. 而把那些无论放到哪个企业平台都能发挥 差不多的功能、获得差不多收益的资源,称为企业的通用资源(firm independent assets)
    3. 企业的专用资源必须是在特定的平台上才能发挥作用
    4. 更多地让专用资源的所有者成为企业的老板,或者说企业的管理 者,是一种妥善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普遍的制度安排。

边际贡献决定单个成员在团队中的贡献率

  1. 之所以有企业,是因为企业是一个团队,而团队具有这样一个明显的特征:团队能够带来比每一个成员的 产出之和还要大的产出。有一组资源,把它们凑在一块带来的效用,比 这一组资源中每个要素所能带来的效益加起来还要大,这就是一个团队

    1. 两个球队一起打一场比赛,它带来的娱乐效果,要比球队中每一位 球员轮番上场表演所带来的娱乐效果之和大,所以球队是一个团队。
    2. 一个交响乐团演奏一首交响乐,要比每一个成员轮番上场表演加起 来的效果好,所以交响乐团是个团队。
    3. 一杯苦的黑咖啡再加上一块甜的芝士蛋糕,搭配起来享用给人带来 的享受,要比我们单独嚼咖啡豆、喝点水、吃点面粉,再吃点糖,再嚼 一块芝士,带来的享受要大得多,所以黑咖啡加上芝士蛋糕是一个团队。
    4. 团队具有一种神秘的功能,它把 东西加起来以后,就会无中生有地产生一些新的效用,使得团队能够带 来比每一个要素所能带来的效用加起来还要大的效用。
  2. 何判断团队中每个成员对团队产出的贡献?要看边际贡献。同样一个乐团由不同 的人指挥,这个人带来的边际收益,就是乐团指挥所带来的边际贡献。

  3. 员工的议价能力取决于他在别处的机会

宏观经济学家的六个共识和八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1. 宏观经济学家争论不休的八大问题

    1. 第一,经济周期当中存在波动的根源是什么?
    2. 第二,人究竟能不能够形成预测?
    3. 第三,价格能不能够灵活地进行调整?
    4. 第四,市场结构本身能不能够做出灵活的调整?
    5. 第五,市场到底是否存在均衡?
    6. 第六,经济周期持续的时间到底是长还是短?
    7. 第七,到底应该采取相机的政策,还是规则化的政策来对付经济周期?
    8. 第八,收入政策到底有效无效?给人们发钱人们会不会把钱花出 去?
  2. 宏观经济学家的六大共识

    1. 第一,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主要靠供应方面的因素。一个国家的 长期发展还是要看它的生产力。
    2. 第二,短期的经济波动,往往来自需求方面。
    3. 第三,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替代关系。
    4. 第四,从长期看,货币增长率决定了通货膨胀率。
    5. 第五,政府试图微调经济周期是做不到的。
    6. 第六,大家普遍接受了“人是有对策的”这一观点。

地道经济学的标准

  1. 可证伪的
  2. 与生活相关的
  3. 看见看不见的
  4. 能分辨原因和结果的
  5. 能分辨事实和语言的
  6. 能分辨愿望与结果的
  7. 能分辨个体与全体的
  8. 牢记基本事实的

已更完。

谢谢大家!

早前看过一遍这本书,记得当时的感受是:薛大教授的一些理论过于理想化了,大概只能在书本里用理论支撑其存在。

有两个例子记忆很深刻。

第一个,是关于道路堵车的问题,大教授给出的方案是:对道路收费。当价格超出一些人的承受底线时,这部分人就会放弃开车出行。收费越高,开车出行的人越少,当过路费高到一定程度时,自然就解决了道路拥堵的问题。

第二个,是关于春节抢不到票的问题,大教授给出的方案是:增加车票价格。道理同上,车票价格越高,买票的人越少。当车票贵高一定程度时,抢票难的问题自然就不存在了。

忍不住感慨一下:你就说解没解决吧 :dog:

怎么说呢,从经济学来看,价格和供需关系确实存在这样的关系。我的感受是,社会上的经济学问题,多数都会牵扯到其他的问题,而不是独立存在,过于理论化的想法放到现实中很难站住脚

1 Like

薛教授的解决办法有太多自由派的影子。

效率和公平本身就是需要兼顾的事项。

价格信号只能解决效率的问题,在处理公平性问题上就不太有效了。

如果一个以货币、价格为计量体系的制度安排,显然会天然的忽略公平性的问题。

归根结底,就是要看到“看不见的东西”;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与人的竞争除了让价高者得以外,还需要有“兼济天下”的制度性安排。

这可能是你觉得不合适的地方吧。

是的,「解决问题」是我侧重的点,大教授多用现实问题举例论证,也让人不得不看重是否可以真的解决问题。

他的一些观点十几年前就提出来了,火车票提价是2010年提的,公路收费是2011年提的,十几年过去了,这些观点依然停留在观点阶段,如果真的落地,实施难度不是难点,难点应该是如果导致连锁问题是否可以解决,以及如何解决。

单看他的经济学理论,我很认同,对于一些名词的解释,比如商品、刚需、供应关系、稀缺性,等等,形象且易懂,通过他的讲解和说明,我知道了不少新的理论和概念,这一方面体现了大教授的专业性。

转而说到实际问题时,知识分子的高姿态就出来了,仿佛在说「这个XXX问题明明通过经济学的XXX理论就可以解决,为什么不用?」

所以我觉得,如果只是说理论、讲知识,而不和现实问题强行建立不合适的关联,整体阅读感受会更好

1 Like

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