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机票,中产被同程们坑惨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人查询自己的过往行程,发现了更多价差和异常,纷纷投诉平台,要求解释和退赔。

和机票价格因时间波动而产生的价差不同,投诉者口中的价差指的是:机票出票时,平台实收金额高于航司行程单上的客票价格,不符合规定,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其实,这并非新近才出现的问题,只是长期以来,普通人鲜有察觉。

追踪不合理价差如何产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它依托于航司、第三方平台、票代的错综复杂的三角关系,而作为中介的平台,提供出行便利的同时,其中的信息壁垒和暗箱操作也让许多消费者花了冤枉钱。

量变会引起质变。尤其自今年以来,乘客对机票价格变动,比以往更敏感了。许多突破信息差的人也开始反击,捍卫自个儿的钱包,把机票一起卷入“不让中间商赚价差”的消费变革中去。

隐秘的机票价差

10月21日,刘博伊在同程旅行平台上用1260元,购买了第二天的一张国际机票,用于参加北欧航空百万里程挑战。挑战活动有一项要求:机票可以正常累积航段和积分。

刘博伊告诉盐财经,自己平时就有查票的习惯。而为了参加活动,他更要确保这张机票符合里程要求。

然而,查票时,他却发现,同程实际给他出票的是一张里程票。

不同于一般的现金票,在航司提供的客票行程单里,里程票的标价为0元,不但无法累积航段和积分,退改签规则也更严苛。

按照规定,航司禁止售卖里程票。里程票,应由本人兑换使用,或通常自愿受让给亲友。倘若里程票来源不明,甚至盗刷里程被发现,还有可能被撤回,导致无法登机。

为了不耽误行程和里程,刘博伊在其他平台以相近的价格订了同航班机票,新出的票是正常的现金舱位,可以累积航段和积分。

刘博伊认为,在没有告知实情、购买页面上也没有作充分说明的情况下,平台将里程票充作现金票售卖,侵害了自己的权益。

同时,平台提供的“电子行程单”没有如实标注里程票的实际价格,而是修改为了809元,连同税费和机建燃油费,使之接近于他实际支付的1260元,让人误以为机票没有异常。

这有违《中国民用航空电子客票暂行管理办法》,无论空运企业直销售票处还是销售代理企业,都应使用合法的电子客票行程单,且行程单上客票价格必须与实收金额相符。

如果不是因为知晓门道,以及提前查票发现了异常,刘博伊说,“如果我飞完了才知道这件事,那这个挑战就是白去了一趟,损失的就不只是一张机票的钱”。

紧接着,他找了同程的客服,要求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对“消费欺诈”的规定,退一赔三;

然而,客服给出的方案,是补偿100元优惠券。

刘博伊没有接受,将此事曝光了。

网络上,许多人按图索骥,在核对行程单中发现了更多价差。他们的案例涉及同程、去哪儿、飞猪、携程等多个头部第三方平台。案例中,有人高价买到了0元的里程票,有人为一张低价票多支付了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而后者的情况更为普遍(注:里程票也是差价票的一种类型)。

在刘博伊曝光后,罗欣才发现,自己去年11月通过同程购买的786元机票,支付了比行程单多20元的价差。几乎同时,李渔和去哪儿达成了庭上调解。

3个月前,就四张出国机票与行程单的120元价差,沟通调解不成后,她起诉了去哪儿,于10月底开庭。李渔告诉盐财经,她最终拿到了支付票价的三倍赔付。

价差如何遁形

罗欣询问平台客服时,对方对“20元”价差的解释是:机票价格存在波动。

这也是不少发起投诉的消费者得到的答复。而这一说法也给很多人造成了误解,以为价差是正常的。

但行业人士指出,这混淆了“价差”的两个不同概念。

航空纠纷投诉处理平台Fedup受理过2万起投诉或咨询,其开发公司运营副总监吴晨晞对盐财经解释了二者不同的适用场景。

“票价随市场波动,是在机票待售、也就是还没卖出去的情况下,会根据供需关系调整价格;但是消费者提交预订之后,后台数据已经把座位和价格实时锁定了,是不存在价格波动的。”吴晨晞说,投诉的消费者,属于后者。 买机票,中产被同程们坑惨了-虎嗅网

5 Likes

啊,都没听说过身边的人在这平台买票。国际机票啊,公差就随意了,自己出钱,通过比价网站查询后直接上国外航司官网买啊,国内航司普遍贵。建议外币结算,哪怕是国内信用卡划外币,比人民币便宜,应该是省了国内的税。可以自行比较国外航司官网价和携程的人民币价格。

坏了,我成中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