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我的Linux》

第一章 我一开始要干嘛来着?

2007年,那还是“暴雪出品,必属精品”的年代,周围的同学对“刀塔“(DotA)和“山口山“(魔兽世界)十分狂热。偶然在网上找到了一个魔兽世界的私服搭建教程,想到能当GM以及随意调参数就感觉很爽,于是我开始按照教程搭建私服。

教程配套提供了服务端和客户端(那时候魔兽世界的客户端才1.7GB)。教程明确告诉我服务端是不能直接安装在Windows上的,需要安装一个叫做Ubuntu的东西。从来没听说过这个Ubuntu。于是我按照教程在系统上安装了虚拟机,然后下载Ubuntu的iso,再一步步完成了安装,并启动了虚拟机……

“我X!这是个啥东西?”一个桌面环境呈现在了我的眼前。桌面上有漂亮的图标,任务栏悬在顶上,可以使用鼠标进行各种操作。


(Ubuntu 7.04 网上找的图)

在前一刻,我还认为世界上只有Windows一种图形操作系统,而现在我已经惊讶得合不上嘴。于是我开始探索这个系统。像玩那些没有汉化的小游戏一样,我一个个地点开所有的按钮,看会发生什么事情。

把玩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学会了如何操作文件,如何安装软件,如何更新系统。这个系统的软件管理方式十分特别,所有的软件都是从一个叫做“软件源”的地方下载的,并不需要我去各种各样的“软件站”一个个寻找。后来我甚至使用Compiz Fusion开启了一个无比炫酷的3D桌面效果。


(桌面工作区切换的3D效果 网上找的图)

嗯……我一开始要干嘛来着?

第二章 人生中第一个国际包裹

我找到了Ubuntu官网,开始了解关于Ubuntu的一切。在官网上我了解到Ubuntu是一种叫做GNU/Linux系统的发行版,口号是“Linux for human beings”,要让世界上所有人都用上免费的操作系统。

无论是那个时候还是现在,Windows始终都很昂贵,所以大部分人都会使用盗版。我就是班里那个“会玩电脑”的人,给同学和老师装了不少盗版系统。现在出现了另一个具备所有常用功能,并且还蛮漂亮,还宣称免费的操作系统,这再次震撼了我。

官网上说,任何人都可以免费申请一张CD。“国家在最右边,门牌号在最左边……”我一边半信半疑,一边努力回想英语课上学的写英文信件的方法,填写了一份申请表。

后来也没有收到什么反馈,我也没有抱很大的期望。开始了在学校住宿学习的日子,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

过了几个月,有一次放假回家,家里人跟我说收到了一个包裹,我拿过来一看,好家伙,是个从荷兰来的国际包裹。

包裹上还有Canonical的装运协调经理的信,竟然还是中文的。打开后,里面是一张Ubuntu 8.1.0 Desktop的CD,以及一些贴纸。CD上印着不同肤色的人手挽手,这在“觉醒”大潮还没来袭的那个年代,是能真正代表公益雄心的(至少是我很长时间里对Canonical的印象)。




第三章 百花齐放

后来我学会了安装双系统,并开始尝试各种各样的发行版。

用过国产的红旗Linux,用过Ubuntu上游的Debian;Gnome3刚出的时候,用了用将Gnome3作为默认桌面的Fedora;开始玩VPS的时候尝试了CentOS;学会了用奶瓶(Beini)蹭网;被同学安利了BackTrack(现Kali Linux)……


(BackTrack,让人犯中二的“黑客”风格 网上找的图)

上大学的时候,学校里的机房都是特殊的带还原的Windows系统,进入系统之后必须使用特殊的软件登录自己的学生账号才可以上网,且上网有流量限制。我和同学就使用BackTrack的U盘live系统方案,从U盘启动系统浏览网页,就不需要登录,也没有流量限制。

我也对Linux的创始人Linus以及开源运动产生了兴趣,我看了GNU项目的历史,看了大教堂与市集理论,看了Linus的《Just for Fun》。领略到了开源如何一步一步改变人类文明。

某一天溜达到某哥们的宿舍,看他也在用Linux,我就问他:“你现在用什么发行版?”他听完马上来了兴致,向我招手说:“哥,来看看,我这个系统特别带劲!”他打开系统信息给我看,上面写着Arch Linux。

第四章 Pacman,启动!

哥们没说错,这个发行版确实很带劲。连个安装向导都没有,CD启动后也只有命令行界面,如果没有熟练掌握系统引导、文件系统、窗口管理、桌面环境,就还挺劝退的。好在Arch Wiki上有一份详细的安装指南,即便了解不那么深入,按着步骤一步一步操作,基本也都能装上。多装几次,多排查一些问题,对Linux的了解就能深入不少。

绝大部分Linux发行版都可以看做是一样的Linux内核+包管理器+一样的软件包池,无非就是不同发行版,依照自己的产品定位和用户风格,选择了不同的方案来组装和配置成发行版而已。而Arch Linux就是把这种组装和配置的过程直接交给用户来完成,给用户极大的自由度。

Arch有一个特点是滚动更新,软件包非常新,更新非常频繁。看到软件包更新,我就兴奋,看是不是加了些新功能,是不是界面比原来更炫酷了。自然而然地,我逐渐养成了“滚动强迫症”(貌似Arch用户都会中?),一开始是一周一滚,后来变成了一天一滚,再后来闲来无事都要sudo pacman -Syu一下;有时候刚滚完,就下意识地又滚了一次,看看是不是上一次更新过程中又有新的更新。

嗯,我也深切感受到了:滚动一时爽,滚挂火葬场。出现问题就看Arch Wiki,这东西是我见过的最强大的Linux知识库,概念、教程、故障排除,应有尽有,甚至以后在其他发行版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来Arch Wiki碰碰运气。

Arch的另一个杀器,AUR。它是一个用户社区维护的软件源,用户使用Arch提供的makepkg机制,可以方便地将下载、校验、编译、安装过程制作成一个PKGBUILD配置文件,任何用户下载了这个文件后直接执行makepkg就可以完成整个过程装上软件。就像很多用户被苹果生态绑定了一样,AUR成了我日后没有动力换其他发行版的一个核心因素。

哥们跟我说:“Arch发行版是Linux用户的终点。”我十分认同——虽然他后来跑去玩Gentoo了。

第五章 苹果粉不起来

工作后,公司配发了Macbook Pro。那时候微软还没搞WSL,而新技术,特别是开源技术的生态基本都是基于Linux的。但主流Linux发行版不如商业桌面系统那么可靠和支持全面(点名鹅厂),这时候基于Unix的OS X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有一次,我需要使用sed来替换一些文本,但执行结果总是不符合预期。一开始我还在纠结是不是我表达式写错了,是不是表达式兼容性有版本差异;改了好几版都不行。后来才发现,OS X上的sed和Linux上的参数竟然不一样!

我认清了一个现实,就是OS X毕竟不是Linux,兼容性方面还是会有些区别。OS X默认使用了大量的BSD的软件包,而这些与主流Linux发行版上的GNU软件包的指令名称相同,但参数和功能往往不同。如果要想进一步获得Linux脚本兼容性,我需要手动安装GNU版本的软件包来替代BSD版本的软件包。

Windows后来出了个吊炸天的WSL,我使用Cygwin装了个Windows版的X11服务端,就可以把WSL里的Linux窗口直接显示在Windows里。于是就出现了既和谐又诡异的现象:我在Windows里用Terminator来通过SSH管理服务器,或者直接运行Linux版的IDE用Linux工具链做开发。由于没有可靠的X11支持,这些基本上是没法在OS X上做到的。

嗯,我还是怀念用Linux的时光。

第六章 希(yǎng)望(lǎo)

家里有一台2018年的雷蛇灵刃闲置了,于是我就用来装了Manjaro。Manjaro是个开箱即用的发行版,安装过程十分人类友好,而且还贴心地提供了闭源驱动管理界面,以及在图形软件管理器里集成了AUR、Flatpak和Snap。要不是支持AUR,简直让人看不出来它是Arch的衍生版。

这是一件完全改变我对Linux以往印象的事情,一台笔记本装上Linux就可以正常使用,除了没法控制RGB灯以外,电源管理、休眠、显卡切换都没有任何问题。而在以前,笔记本上用Linux通常是要折腾驱动和配置才可以正常使用的。

工作几年后,那台Mac的臭名昭著的蝴蝶键盘已经几乎不可用,电池寿命也撑不住开会了。正好,我就想要不然拿那台雷蛇当主力机吧。那台电脑已经有半年多没开过机了,我开机之后滚了一下,更新的量跟重装系统差不多了,但竟然没滚挂!后续的使用体验也表示,这玩意比Arch稳定不是一点半点,都是天天滚,Manjaro我还没滚挂过(也可能我运气好?)。

后续发生了两个大事件。一件是国内开始如火如荼推进系统国产化,一大批国产软件都开始适配Linux。QQ、钉钉、飞书、腾讯会议、WPS、网易云音乐、百度网盘都可以在Linux上用得很开心了。就连钉子户微信除了Deepin Wine的调教版以外,也开始酝酿原生Linux版。另一件就是Valve发布了搭载SteamOS的Steam Deck,除了让Linux上玩Windows游戏这件事更前进了一大步以外,还让人们更加关注Linux的游戏生态。

一切都充满希望。

30 Likes

先给你顶起来 :face_with_peeking_eye:

2 Likes

居然还有光盘,属实久远了

羡慕有光盘 :+1:

1 Like

资深佬友

:+1:

从8就开始用的大佬,失禁失禁

我需要使用sed来替换一些文本,但执行结果总是不符合预期

sed不满足要求那就换gsed,用 alias 别名过去

围观大佬

只需要使用Homebrew安装gnu-sed就可以了,使用GNU版本替换BSD版本。

大佬

对,装完 alias 映射过去

07 年就用上了 Ubuntu 光盘,xm,我至今没机会

赞赞赞

87后兄弟

我焯!老古董!

流弊。 记得我上学的时候,老师给发 CD,好像是3张, 安装一上午,安装 RedHat 6、

问下 兄弟 你这得是一线城市 至少得省会了。啥时候的事儿。我直到大学才接触到linux。

也是发生在大学, 不过也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 ,

1 Like

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