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认为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反过来说,也就是人的幸福来自于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终点是共同体感觉。所谓共同体感觉就是从对自己的关心转换为对他人的关心。
青年发现自己如论如何也无法做到不去过多的在意自己,也无法理解人生就仅仅是为了共同体感觉这么一个小点而存在。于是青年和哲人展开了第五夜的对话。
哲人认为,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我们想要建立起,从对自己的关心转换为对他人关心的共同体感觉,就需要做到三点: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以及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也就是能分清那些是自己能够改变的,那些是自己不能够改变的,并予以接受。课题分离,就是自我接纳。著名的尼布尔祈祷文: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两者的区别。这就是一种自我接纳的智慧。
他者信赖,就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相信他人。当然这样会可能遭受背叛,你可能会受到伤害。但如果你不选择无条件的信赖他人,你就很难和他人建立深厚的关系。在你受到背叛或者伤害后,你也可以选择剪断和他人的关系。在明知道有可能会遭受背叛的情况下,如何打开自己的心扉选择信赖他人呢?哲人认为这就需要自我接纳,在看清自己可以改变的和自己不能改变的之后,就可以理解,背叛是他人的课题,而是否信赖他人是自己的课题。如果你想要逃避任何的痛苦与悲伤,那么你和任何人都无法建立起深厚的关系。
他者贡献,就是为他人做贡献。为他人做贡献并不需要牺牲自己,它只是为了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自我牺牲和他者贡献在表现形式上可能是一样的,区别仅仅是自己内心的感受,如果觉得自己委屈了自己在替他人做贡献,那这就是自我牺牲。他者贡献是自己没有任何所求的情况下,帮助他人,并主观上收获自己对他人有用的过程。
哲人认为要想达到共同体感觉,就必须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以及他者贡献。而这三者也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真正做到了自我接纳,才能够不惧背叛的做到他者信赖,只有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横向关系)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同时,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体会到自己被需要,自己对他人有用,才能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段话:假如有十个人,其中势必会有一个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会批评你。他讨厌你,你也不喜欢他。而且,十个人中也会有两个人能够成为与你相互接纳一切的好朋友。剩下的七个人则两者都不是。 例如,口吃者会特别在意自己说话的方式,从而感到自卑和痛苦。像这样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都是将焦点聚集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并企图以此来评价整个世界。嘲笑别人口吃的人只是极少数,充其量就是十个人中的一个,为什么要只关注这一个人,并认为大家都嘲笑我?
阿德勒认为,幸福就是贡献感,就是自己被他人需要,就是我对他人是有用的。但判断自己做出的贡献是否起作用的不是自己,那是他人的课题,是自己无法干涉的课题。也就是说,在进行他者贡献的时候,即使作出了看不见的贡献,只要产生了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受,自己就能够感受到幸福。很多轻生的人,在感受到自己被家人或朋友需要时,就可以重新萌生出生存的信念,也就是整个道理。很多人想要寻求他人的认可,其实也是为了感受自己是被需要的。但阿德勒认为,通过他者贡献的方式可以得到幸福,通过需求他人认可的方式,则并不能得到幸福。因为,获得贡献感的手段是被他人认可,就不得不按照他人的愿望来过自己的人生。这是不自由的,这样的方式没有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也没有他者贡献。
青年在听完哲人的这些话之后,还是有疑问,我们的人生不是为了成就一番名垂千古的大事,证明我是独一无二的我么?仅仅解决了人际关系,就可以幸福么?
哲人继续阐述阿德勒的思想,追求理想的人面前有两条路。一条就是实现了宏大理想,走向特别优秀,另外一条就是在没有或无法实现自己理想后,开始走向特别差劲。因为无论是希望特别优秀还是特别差劲,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引起他人的关注、脱离普通的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走向特别差劲的路,就是在不付出健全努力的情况下获得他人的关注,阿德勒把这种现象叫做廉价的优越性追求。例如,有一些问题儿童,在上课时,通过大声说话来妨碍上课,如此以来就肯定会引起同学或老师的注意,就会成为特别的存在,这就是廉价的优越性追求。
针对这种现象,阿德勒提出,我们需要有甘于平凡的勇气。自我接纳就是第一步,我们普通但并不无能,我们根本没有必要炫耀自己的优越性。人生没必要有规划。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而不是一条线。也就是说,人生没有过去与未来,人生只有此时此刻,只是往后看的时候,这些此时此刻貌似连成了一条线,往前看还是一张白纸。人生不是应该像线一样,在某时某刻应该上好大学、进好企业,拥有稳定的家庭。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人生很简单,并不是什么深刻的事情,也不需要深刻,人生也不存在普遍性的意义。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只要我们时刻记住他者贡献,我们就不会迷失人生方向,而且做什么都可以。除了自己之外的任何人都不会为我改变世界,但是自己改变,世界也会改变。试想一下,当你观念改变时,这个世界是不是也随之改变了,仿佛这个世界就一直按照自己改变后的观念运行一样,自己的力量真实无穷大。
思考
- 阿德勒认为人生不需要目标,只需要关注此时此刻就可以了,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 按照阿德勒的说法,你认不认为有贡献无所谓,我认为有贡献就行了,这不就成了“不管你信不信,至少我是信了”?这样一来是不是我就可以完全不用管你的感受了?“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父母对子女的各种干涉、领导对下属的侮辱人格的批评,初心都可以说成是为了对方好为对方而做出贡献,这些是不是也都合理了呢?
问题 1:
我的理解是,阿德勒只是否定目标驱动型的幸福观,而不是否定目标本身,也就是否定把目标和幸福绑定在一起,而不是否定目标本身。同时也不是制定目标之后,就只能按目标的方向行进,我们可以按照此时此刻的意愿调整目标。目标是由一个一个的此时此刻组成,如果人生是爬山,以爬到山顶作为目标,如果目标和幸福绑定在一起,那么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路上,而且当你爬到山顶,很快又会这山望着那山高,人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赶路,幸福的时间太少,简直是缘木求鱼。
问题 2:
在第四夜的时候,我也写过类似问题,只是最近又有了新的思考,因此更新在这里。有兴趣的话可以翻看《被讨厌的勇气》第四夜
我认为有这种困扰是因为对课题分离的片面理解。课题分离是既不让对方干涉自己的课题,也不去干涉对方的课题。可以把马儿带到水边,让马儿自己喝水,不能强按马头喝水。但是在这种比喻,也就是给出一个大的方向,不可能像法律条文一样精确判定。实际生活中的度还是需要一事一议,case by case 具体分析。
这里有一种情况是,自己想要为共同体做出贡献,也自认为给共同体作出了贡献,例如,向飞机引擎抛祈福硬币。这么做会让自己内心得到满足(自己别无所求的情况下,为共同体作出了贡献),但是却损害了整个共同体的利益。这种情况,应该也不能算是他者贡献,因为他完全是和共同体感觉背道而驰的。
他者贡献门槛不低,需要一个长期的人生修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