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我为什么停止使用 AI 代码编辑器

用ai可以给我们提供思路,就是他可以把所有的可能给我们列出来,然后我们就根据列出来的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更改

1 Like

很久以前大清的士兵刀剑武功都很好,后来有枪了,他们觉得过分依赖枪炮会荒废自己的武功,所以他们放弃了枪炮,后来…大清亡了…

11 Likes

剥夺进化的权利 :tieba_087:

个人见解:
如果是工作生活中,所做的项目属于老旧技术,一般功能实现,自己闭着眼睛就会写的,交给AI提升效率,省下的时间学点知识或者干点自己的事情
如果是新项目,复杂的逻辑,新技术等值得探究的,自己亲手操作写,结合AI查知识,以便达到使用AI来提升自己的效果,还有就是一些基本的函数,变量,注释,实体定义什么的,也可交给AI搞定,尤其是像那种一个实体几十个变量的那种加注释类似的场景

1 Like

以前以为会先淘汰不会用ai的人,现在觉得会先淘汰只会用ai的人。

7 Likes

你的感受跟我的感受很相似

1 Like

可以用,但是确实不能依赖

1 Like

工具只是工具,可以用工具但是还得自己有实力是吧

2 Likes

文章写的蛮好的

1 Like

我感觉还是最原始的txt文本编写代码才是最好的编程方法,不能依赖编辑器,正如以下文章所说:

内燃机永远没有资格取代马车,那夕阳下的奔跑,那肌肉线条的跃动,马车的魅力不可取代。
当你一鞭子抽到底,一匹马亿万万个细胞为你而活,是的,只为你。他们像一支和谐的交响乐团,在脑细胞的指挥下奏响美妙的交响曲。烈马的嘶鸣声是这场音乐会的最强音,它不是发动机的点火声所能媲美的。我不喜欢发动机的噪音,因为噪音是留给聋子的。而在马车的怀抱中,生命在每一缕草料的反刍中延续,它们的心脏一直在跳动,为你的旅程提供力量。
看那马鞍,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传递着力量,将你带向未知的地方。那个马镫,是骑士的心脏,每一次的驾都是一次生命的跃动,是车夫们智慧的结晶。整架马车就像一座封建时代的雕塑,它代表着人类的创造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马车的驾驶中,我们感受到了更多的是那份与自然共舞的激情,是对人类驯服自然的敬仰,是对骏马所代表的农业巅峰的赞叹。每一次挥舞皮鞭,都是在与自然的伟大之处亲密接触,是在感受着人类智慧的辉煌。
因此,马车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它是人类生产艺术的杰作,是激情与力量的象征。让我们珍惜这个美妙的自然世界,感受马车的魅力,让每一次的驾驶都成为一场充满音乐和激情的旅程!

5 Likes

使用ai提速 有更多时间学习使用ai
和ai与时俱进

2 Likes

帖子里有几个抬杠的,这文章作者的观点很好。当你习惯用代码自动生成+补全的时候,你会不自觉地越用越快,越来越在意效率。对整体代码和每个函数的逻辑,你往往只是扫一眼自动生成的代码,看个大概的逻辑,很难沉下心再去深入分析。这种先有答案再去修改的方式,实际弱化了你的思维能力,这是一种思维上的懒惰。
而自己设计代码的运行逻辑,把不明白的代码片段粘到GPT里寻求答案,这种更费劲的解决方案,反而能更加深你的印象,锻炼你的思维能力。

另外,这作者文章里也说了,这种方式适用于靠代码吃饭,想进阶的程序员。如果非专业人士使用cursor,那确实效率第一,无所谓弱不弱化。

14 Likes

大家观点各异,我还是很乐于见到的
不过最打动本人的,好像没人提到,这里摘录下,就当回复上面所有

This developed intuition is not just on an architectural level. A big component is in the lower level details…

软件开发的直觉,可以看作一种思维理解上的架构,这种架构不仅仅是 掌握软件的架构本身,其中很大部分是基于细节的。
(基于这一点,这篇文章就超越了 简单的要不要用AI的问题,而直达某种核心,个人见解)

5 Likes

呃,其实程序里最简单是写代码,ai只是帮你做了这个体力活罢了,你前期的准备工作一个不少,去规划和设计AI怎么写也一点不简单,其实不亚于自己去完整写一遍罢了,只不过没有亲自写代码

1 Like

站在个人成长的立场,这个思考是对的,但是站在企业和资本家的立场,肯定优先关注效率和成本控制。当使用AI可以大幅度提高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其他的一切就都不重要了。

1 Like

你說得對 但是效率至上

  • 弱者用AI作为拐杖
  • 强者用AI作为杠杆
9 Likes

那个博主的担忧自有道理,可时代在发展,总会有更高级的、封装更好的科技出现,不带AI的代码编辑器,就像手动档汽车,终有退出舞台的一天。

2 Likes

感悟了,确实啊,没必要像破解版一样把游戏真正的乐趣丢了

2 Likes

我保留了一点bug,这样你才知道我写的是代码 :rofl:

1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