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理学家张载
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3.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4.不仅需要科学决策,也需要思想境界。就是功成不必在我
5.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6.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
7.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8.人民有信心,国家才有未来,国家才有力量
9.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10.把蓝图变为现实,是一场新的长征
村级事务资质为主
发展观念发生了变化
发展方式发生了变化
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
生态与环境越来越好
政府出资
利用民宿节目
制定节目单
创新内容
培育乡村人才
反哺乡村
发言提纲得有标题
尊敬的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介绍下
结尾以上提供参考 谢谢大家
加大治理力度
实现街区人文化改造
创新老年生活方式
全天候监控
广泛听取意见
协商落实好责任主体
定向整治市政设施
施工单位统筹规划
相关部门加强监管
合理安排工期
提升行人安全意识
其实最后基本也就1K字
背十个金句还是很好写的
十个金句就一百字了
天地
幸福
人
功
岚图
1.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理学家张载
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3.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4.不仅需要科学决策,也需要思想境界。就是功成不必在我
5.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6.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
7.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8.人民有信心,国家才有未来,国家才有力量
9.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10.把蓝图变为现实,是一场新的长征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知行关系有诸多论述。____强调:“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 A、老子
- B、荀子
- C、朱熹
- D、王守仁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 B,您的答案为A
答题解析: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释义】
出自《荀子·儒效》。“儒效”,即儒者的作用、儒学的功效。《荀子·儒效》阐述了知与行的关系。
荀子认为学习要落实在行动上。他强调:“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意思是说,没有听到不如听到,听到不如见到,见到不如认识到,认识到不如去实行,“学至于行之而止矣”。他认为“行之则通明于事”,“通明于事则为圣人”,“圣人无他,在止于行其所学也”。
除荀子外,中国古代思想家对知行关系还有诸多论述。如老子主张“不行而知”,朱熹主张“知先行后”,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王夫之主张“知行相资以为用”,等等。需要注意的是,他们所说的“行”,主要是知识分子个人的践行,和马克思主义所说改造社会的实践有本质区别。[摘自《习近平用典》第二辑(2018年版)]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出自____的《题张司业诗》。
- A、苏轼
- B、王安石
- C、范仲淹
- D、欧阳修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 B,您的答案为A
答题解析: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释义】
“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在《题张司业诗》这首七绝诗中对唐代诗人张籍进行了评价。张籍,苏州人,曾任国子司业,故称“苏州司业”。他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支持者和推动者,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其《塞下曲》《征妇怨》等乐府诗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首句中“诗名老”的“老”,意谓历时长久,足见张籍在中唐诗坛的地位。
张籍的乐府诗常以口语入诗,语言浑朴自然,风格通俗明快,王安石评曰“看似寻常最奇崛”。看似平常,但仔细品味,却十分奇特。“成如容易却艰辛”,貌似不费力气,却是千锤百炼艰辛创作的结果。一语道出了获得成功的普遍规律。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成为后世学者经常引用的诗学观点,也是王安石诗歌创作心得的“夫子自道”。如《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先后换了“到”“过”“入”“满”,“凡如是者十许字,始定为‘绿’”,着一“绿”字而意境全出。[摘自《习近平用典》第二辑(2018年版)]
据新华社2024年11月1日报道,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提出到____年所有县全面建立“教联体”。“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____为圆心、以____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工作方式。
- A、2026 学校 区域
- B、2026 家庭 学校
- C、2027 学校 区域
- D、2027 家庭 学校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 C,您的答案为A
答题解析:
据新华社2024年11月1日报道,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提出力争到2025年,50%的县建立“教联体”,到2027年所有县全面建立“教联体”。
“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工作方式。
据新华社2024年11月1日报道,民政部近日印发《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办法》。办法明确由____民政部门负责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工作。办法还要求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需同时兼顾收入和支出情况。在支出方面,办法明确刚性支出困难家庭需符合“提出申请前____个月家庭刚性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收入比例超出当地规定”这一条件。
- A、乡级 六
- B、乡级 十二
- C、县级 六
- D、县级 十二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 D,您的答案为A
答题解析:
据新华社2024年11月1日报道,民政部近日印发《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办法》。
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有别于低保家庭、特困人员等传统的社会救助对象,其家庭成员一般拥有一定收入,但因在医疗、教育、残疾康复等方面的刚性支出较大,导致其家庭基本生活存在实际困难。做好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的认定工作,是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减缓“悬崖效应”,形成梯度救助格局的重要举措和必然要求。
在责任主体方面,办法明确由县级民政部门负责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工作。认定权限下放至乡镇(街道)的,县级民政部门加强指导、监督。
办法还要求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需同时兼顾收入和支出情况。在收入方面,办法规定刚性支出困难家庭首先是“共同生活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上年度当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非低保、低保边缘家庭;在支出方面,办法明确刚性支出困难家庭需符合“提出申请前十二个月家庭刚性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收入比例超出当地规定”这一条件。
2024年11月1日上午,“雪龙兄弟”驶离广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码头,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斩浪出征。以下关于我国南极考察及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有几项?①自1984年中国科考队首次踏上南极,我国的冰雪南极路已走过四十载②完善昆仑站配套设施设备并首次开展越冬考察任务,是我国第41次南极考察的重点工作③物理海洋,就是围绕南极底层水在全球海洋中的重要作用、在南极布放长期观测潜标的重要性等科学问题④化学海洋,就是围绕南极海洋中海水化学组成与中国近海及其他中低纬度的差异、在南大洋布放沉积物捕获器对认识南极海洋生态系统的意义等科学问题⑤生物海洋,就是围绕南极企鹅种类与分布特征、南极鱼类主要特征和南极磷虾种类组成与分布、南极底栖生物种类组成与分布特征等重要科学问题⑥地质海洋,就是围绕南极沉积物中记录的气候变化历史信息、如何采集南极深海柱状沉积物等重要科学问题
- A、6项
- B、5项
- C、4项
- D、3项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 B,您的答案为A
答题解析:
2024年11月1日上午,广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码头,晴空万里。雄浑的汽笛长鸣,“雪龙兄弟”缓缓离港,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斩浪出征,奔赴令无数人心驰神往的冰原大陆。
自1984年中国科考队首次踏上南极,我国的冰雪南极路已走过四十载。
龙年再出发,跨越重洋,一路向南,由国内科研、建设等80多家单位500余人组成的此次考察队,很多亮点值得期待。“科研、建设”等单位的表述,意味着秦岭站将进入“精装修”阶段。“完善秦岭站配套设施设备并首次开展越冬考察任务,是此行的重点工作。”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龙威说。
除了秦岭站“精装修”并“交房入住”,本航次还将开展一系列科学考察任务,简单地说就是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海洋等“N个海洋”考察。
物理海洋,就是围绕南极底层水在全球海洋中的重要作用、在南极布放长期观测潜标的重要性等科学问题;化学海洋,就是围绕南极海洋中海水化学组成与中国近海及其他中低纬度的差异、在南大洋布放沉积物捕获器对认识南极海洋生态系统的意义等科学问题;生物海洋,就是围绕南极企鹅种类与分布特征、南极鱼类主要特征和南极磷虾种类组成与分布、南极底栖生物种类组成与分布特征等重要科学问题;地质海洋,就是围绕南极沉积物中记录的气候变化历史信息、如何采集南极深海柱状沉积物等重要科学问题。(摘自新华社2024年11月1日报道《向南,向南!中国南极科考再出征》)
(注:完善秦岭站配套设施设备并首次开展越冬考察任务,是我国第41次南极考察的重点工作。②说法错误,故选B)
当前绿色理念盛行,淘二手商品现象火热,对此有以下三个观点: (1)目前市场主流是以旧换新,二手交易处于逆风。 (2)二手交易是低碳环保行为,但由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会使消费者蒙受损失。 (3)二手交易火热只是一场作秀,刮一阵风而已。 针对以上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