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理学家张载
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3.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4.不仅需要科学决策,也需要思想境界。就是功成不必在我
5.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6.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
7.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8.人民有信心,国家才有未来,国家才有力量
9.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10.把蓝图变为现实,是一场新的长征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两个毫不动摇”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三个没有变”
2016年3月4日,习近平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时强调,
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
我们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
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
前不久,习主席在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参观谷文昌纪念馆时指出,衡量干部业绩好不好,关键要看老百姓口碑好不好。各级领导干部要向谷文昌同志学习,树牢正确政绩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把丰碑立在人民群众心中。学习谷文昌同志,不仅要高山仰止,还要见贤思齐,像他那样做人、为政。军队领导干部向谷文昌同志学习,要自觉涵养政治大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和高风亮节。
要学习谷文昌“一心一意为人民”的公仆情怀。他带领东山干部群众,苦战风沙十几年,打破了“神仙也难治”的魔咒,把人间荒岛变成海上绿洲,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尊敬和爱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百姓对领导干部的期许。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时刻做到“心中有民”,把群众的事当作 “自家的事”来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要学习谷文昌“为官避事平生耻”的责任担当。为了帮助东山人民解决风、沙、旱“三座大山”问题,谷文昌同志夙兴夜寐、殚精竭虑,带领干部群众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改变东山的落后面貌。我们学习弘扬谷文昌精神,就是要学习他“不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拼搏韧劲,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以“敢担当、敢负责、敢突破、敢牺牲”的精神和干劲,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境界,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心无旁骛抓发展,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
要学习谷文昌“用权以廉持身以正”的清正廉洁。他曾说“当领导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净,把自己的腰杆挺直!”一贯严格要求自己和家属子女,不搞特殊,不以权谋私。“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党员干部做到“心中有戒”,就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慎独、慎欲、慎微、慎初”,把名利地位远远抛在“身”后,像谷文昌那样“不沾公家一点油”,在什么环境、何种条件下都始终保持一颗明白心、敬畏心、戒备心、律己心,不逾制度 “红线”,不碰纪律 “警戒线”,不触法律 “高压线”,真正筑起思想上的“防火墙”。
为民办事、为民造福。民之疾苦,国之要事。为民造福重在利民。随解放军南下的谷文昌,1950年来到东山。看到当地人民“春夏苦旱灾,秋冬风沙害;一年四季里,季季都有灾”,他发誓“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历经无数次实验和探索,谷文昌带领东山人民制定出筑堤堵沙、种草固沙、造林防沙的方案,找到了适宜东山岛种植的树种木麻黄,并在全县掀起了植树造林的热潮。到1964年,共造林8.2万亩,全县400多座小山丘和3万多亩荒沙滩基本绿化,海岸线上筑起“绿色长城”。把一个“沙滩无草光溜溜,风沙无情田屋休”的荒凉沙岛,变成了“举首不见石头山,下看不见飞沙滩,上路不被太阳晒,树林里面找村庄”的美丽宝岛,谷文昌用自己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和敬仰。
真心实干、模范带头。除了治服“神仙都难治”的风沙、绿化海岛,谷文昌在东山县工作期间,还带领当地群众修建了20多座水库和700多处永久性水利工程,解决了农田灌溉和人畜用水问题;通过修公路、建海堤,圆了群众“天堑变通途,海岛变半岛”的梦想。在那些战天斗地的场景里,总有他瘦削的身影。身边人常劝,你是领导,年纪又大,不用冲在一线。谷文昌反驳,“发号召容易,真正干成一件事却不那么容易。事业要成功,领导是关键,指挥不在第一线,等于空头指挥。”正因为他模范带头,才有了当年治沙“一声令下,人人出动”的壮观场面,才有了人间荒岛变成了人间乐园的巨变。谷文昌真心实干、模范带头,群众自然会拥他在心中。
热爱群众、甘当公仆。“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谷文昌为官恪守两条原则:只要对百姓有利的事,哪怕排除万难也要做到;凡是对党的威信有害的事,哪怕再小也不能做。谷文昌总是满腔热忱地对待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人们数不清谷文昌究竟亲自接待了多少群众,帮助了多少有困难的人。但许多鲜活的事例,资助贫困学生,为烈军属、五保户送温暖,为来访群众买车票,为民工买红糖熬姜汤,把“敌伪家属”改成“兵灾家属”……至今被人们传为美谈。谷文昌热爱群众、甘当公仆,也赢得了群众对他的爱戴。
用权以廉、持身以正。清廉乃为政之本。谷文昌的个人与家庭生活,十分艰苦朴素。他爱家人,但对他们要求很严格,常教育他们:“不许沾公家一点油!”1964年,长女谷哲慧在县财政局当临时工。当时,谷文昌将要调任林业厅,县里请求为谷哲慧转正,以便一起调到省城。谷文昌一口拒绝:“组织上调的是我,不是她,让她留在东山锻炼吧。”谷文昌大半辈子与林业打交道,却从不沾公家一寸木材。二女儿结婚,想让他批点木材做家具,他严词拒绝:“我管林业,如果我做一张桌子,下面就会做几十张几百张,我犯小错误,下面就会犯大错误。”谷文昌用严格得不近情理的“家规”“家风”对待自己和家人,正是共产党人“用权以廉、持身以正”宝贵品质、高尚情操的充分体现。
坚定理想信念,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心中有党,忠于使命,甘于奉献,正是谷文昌做事的底气、不变的信仰。谷文昌说:“我是经过沟沟坎坎的人,但我始终坚定,任何时候都要相信党,相信党组织。”当县委书记,千方百计植树造林,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解决风沙肆虐导致的穷困;到生产队当农民,夫妻俩一年拾粪积肥上万斤;在田里检查虫害,领着技术员日夜试验,终于让所在村实现村民吃粮不断顿……无论任何岗位、任何境遇,谷文昌都牢记自己是党的人,时刻不忘对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走近谷文昌,品读谷文昌,“入党为什么,当干部做什么,身后留点什么”这样的问题,就有了更清晰的答案。争当“追光者”,就要像谷文昌那样,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根守魂,“党说要去哪里,就去哪里”,永葆对党的忠诚之心。
坚持为民宗旨,崇尚造福人民的公德。“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直到今天,在福建东山,仍然流传着“先祭谷公,后祭祖宗”的习俗。一位共产党的干部,在死后竟被称为“公”,而且在崇尚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里,竟然排在“祖宗”前面,可见谷文昌在群众心中的分量之重。正是怀揣“不把人民拯救出苦难,共产党来干什么”的坚定信仰,谷文昌带领东山干部群众,苦战风沙十余载,打破了“神仙也难治”的魔咒,把人间荒岛变成海上绿洲。谷文昌谨守为民宗旨,把汗水挥洒在东山大地,把政绩刻印在老百姓心底。争当“追光者”,就要像谷文昌那样,以百姓之心为心,把大事小情做到群众心里去,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增强自律意识,崇尚严于律己的品德。“私德不严,政德难存”。正因如此,为官从政才要先修私德,干事创业必先做到自身过硬。谷文昌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自觉把党纪国法、公义廉耻作为心间戒尺,将干事创业、为人处世的根基立稳在了从严自律上。“当领导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净,把自己的腰杆挺直!”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有这样一个细节耐人寻味,当年省委书记来东山视察基层,谷文昌提议用水煮番薯、清炒青菜来招待……一言一行、一衣一食,彰显的是对党性的清醒把握、对法纪的成熟认知,在百姓心中树起一面共产党大公无私的红旗。这种用权以廉、持身以正的宝贵品质,无疑是今天各级干部尤需补充的精神钙质。争当“追光者”,就要像谷文昌那样,念好自律自省的紧箍咒,从严从实守住每一个廉洁风险点,始终做到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树好党的干部的形象,保持好人民公仆的本色。
善做务实之功,把脑中想法变行动做法。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东山从“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到“60年代中期实现了村村可以开进汽车、拖拉机”,从“海岛”到“半岛”,这些都是靠钉钉子抓落实,才能把群众的“梦想”落地为现实。广大党员干部要保持实劲,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坚持实事求是,自觉摒弃和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自觉从“国之大者”、党之大计出发,多作“该不该办”的价值判断,做好“能不能办”的可行性分析,让各项决策部署都有理论依据、现实支撑。要鼓足干劲,面对“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日常工作始终充盈锐气,面对“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心理落差始终蓬勃朝气,在解决每一个实际问题、办好每一件实事好事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和成就感。要砥砺韧劲,遵循正确的方向和规划,扭住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勇气和毅力,一步一个脚印,干出人民群众认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工作业绩,努力把中国式现代化愿景变成美好现实。 强化攻坚之力,把治理难点变工作亮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越往后,越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的复杂程度和困难程度正在不断加大。容易的工作,难以凸显出干部的能力和担当,那些“硬骨头”“烫手山芋”才是实打实的考验。正如焦裕禄在兰考、谷文昌在东山,带领全县抗击风沙、植树造林、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跳出“舒适区”,摒弃守成心态、突破惰性思维,带头弘扬艰苦奋斗精神,顶在最前面、干在最难处,当先锋做表率,争当新征程上的“奋进者”,不做安于现状的“躺平人”。要勇于踏入“深水区”,坚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以“终不还”的工作姿态把每一项工作抓细、抓实、抓出成效。要敢于探索“无人区”,大胆尝试、突破自我,走一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做一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在前沿实践、未知领域大胆探索、敢为人先,在分析新现象、研究新问题、谋划新举措中经风雨、见世面,不断提出新方法、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勤念赤子之心,把民生问题变为政课题。“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是谷文昌一生的信仰。他到东山后,把“风沙肆虐、吞噬田园”这一民生问题,作为首要为政课题,组织当地百姓一起筑堤拦沙、种草固沙、造林防沙,为东山群众筑起“绿色长城”“发展防线”。广大党员干部要想群众之所想,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关注终端、接触末梢,多到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弄清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把群众期盼的事变成我们要干的事。要急群众之所急,回应人民关切不懈怠,从群众最急、最盼、最需要的事情抓起,用心用情解决好就业、就医、就学、住房、养老等民生问题,努力让广大群众生活得更安心、更省心、更舒心。要解群众之所难,密切联系群众,坚定依靠群众,一心一意为百姓造福,以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让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更上一层楼!
老子说“天下至拙能胜至巧”,请辩证地说明拙与巧的关系。
天下至拙能胜至巧,短短的几个字讲出了“拙”和“巧”是辩证关系,说明很多事情看起来笨拙,但是只要坚持下去,脚踏实地,就能胜过走捷径。下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拙”和“巧”的关系。 第一、“拙”代表的是脚踏实地,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走的更稳。不论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学家,还是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攻关者,从他们的身上都能看到“拙”这种优秀的品质。只有发挥“拙”的本质,才能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次研究,开展好每一次工作。干事创业的路上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倘若遇到困难就绕道走,不发挥“拙”的本质,那么不会取得成功。第二、“拙”代表的更是真才实干。只有下拙功,才能长才干。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巧”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但是只有花费更多时间和功夫,才能把“巧”变成真才实干的本领。古往今来,所有的名著典籍无不是下足拙功、玉汝于成,李时珍遍尝百草著就《本草纲目》,司马迁忍辱负重十四载《史记》方成。只有反复打磨,肯下“拙”功,才能夯实成长根基、增强本领能力。第三、“巧”代表的是捷径,但是相比而言,“拙”才是常态。开展各项工作的过程中,捷径有时候能助一臂之力,但并不是工作的常态,只有下慢功、打基础,才能更久远。当前有的年轻干部在干事创业的过程中,喜欢“走捷径”,追求“短平快”,更有甚者只想“成事”、不愿“干事”。这不但不利于干部的长远发展,甚至让年轻干部误入歧途。第四、作为年轻人的我们,更应该理性的看待“拙”和“巧”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以“勤”补“拙”,在反复磨砺中填补经验盲区、在不断实践中补齐短板弱项。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要主动到一线扎扎根、蹲蹲苗,提高自身能力。二方面,将“巧”变“实”,要善于发现工作中的好方法、好点子,将好的理论与基层工作实际相结合,形成更加科学、系统和创新的工作方法。
加油
谢谢 今天太忙了 事太多了 准备休息了
大大所到之处,我也到过
厦门那会,我也在
加油,省考报了吗,报的哪里?
我们省考是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