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的独特之处

在前面随便讲几句

对播客这个概念,我也记不得是什么时候开始听说的,属于是只知其名,未见其形的那种东西。总之从结果来看,我在是在大概一个月前开始真正亲自收听一些播客节目的。在不断的收听过程中,也有一些即兴的想法,遂记录一番。

什么让播客如此独特?

形式恰到好处

在我眼里,播客是一种形式上处于中间形态的信息传播媒介。在接触之前,也许感觉播客有一些另类,认为它的定位有些不上不下,既不像视频那样有意思、易懂,又不像文字那样显得直接、朴素。但是真正亲自接触后,听着听着发现,恰恰是在生活中的一些受限于时空的碎片化时段,在可能不太适合阅读文字或是观看视频的时候,也许听播客是一个比较不错的选择,比如开车、地铁、走路、做家务甚至睡前等。

仅从结果来看,我认为播客填补了介于文字和视频媒体之间的一个“真空”区。从信息量(注意,区别于信息密度)来看,应该是视频>播客>文字。文字更适合一个人在相对静态的时候进行阅读和感悟,视频则更加大众化,信息量更高,理论上可以包含画面、音频、文字等形式,但往往也会导致了信息密度较低。其实一些信息密度主要不是由其画面提供的视频,我也会当作播客来听。

举一个例子,对于文字,我们可以进行方便的检索,甚至使用大模型进行总结,而对播客进行总结,难度较高,如果使用语音转文字工具的话,难免会丢失不少文字以外的信息。更不要说对视频进行浓缩和总结了。视频的信息分布在多个维度,可能丢失的信息之大,可想而知。

文字、语言,这两个概念之间还是有显著的区别的。文字,是一种符号,本质来说是一种对信息的单维度的朴素编码。而在和别人说话的时候,除了提供文字信息以外,还包含了语气、神态、动作等更多维度的信息。应该来说,语言的信息量是远大于文字的。

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时候,信息量是最大的,播客虽然无法看到对方的神态、动作,但是还是能通过对方的语气、反应等特征,获得更多维度的信息。

总结一下,播客这种看似尴尬的中间形态,却很好的填补了生活中获取信息的时空空白区域。

亲切感与沉浸感

从我自己的角度来看,收听播客,不管节目中是单个人在讲“单口相声”,还是多人进行访谈,都有一种亲切感,仿佛自己就坐在演播室旁边“偷听”,这让我更加容易接受播客的信息。有人可能会说,那视频类访谈,不是更逼真吗?我觉得,画面信息的缺失,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留白,能让你更加专注,以“弥补”这种画面的缺失,同时让你更注重于内容本身。

从我个人体验来说,一个能支持这种观点的现象是,我在听播客的时候,很少使用快进功能,这一点与视频截然不同。这或许在一方面和不便点击快进有关,但另一方面,我确实感觉自己更注重于内容本身了。

信息质量较高

有网友认为是一种“精英”媒介,说听播客的人往往都是收入程度和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人。至少从我听到的来看,内容信息质量高的不在少数。

每个人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选择一些自认为不错的节目,利用播客软件进行订阅,思想和RSS有些类似,从技术上来说也是使用RSS这样的手段实现的。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对推荐算法说不的手段。

并不是说收听播客,和刷短视频相比,好像是多么“高人一等”的事情:这只是两种获取信息的不同媒介。但是事实上,了解播客是什么,并且愿意尝试的人,至少在中国,还是比较少的。这就引出了另一个方面:普及率。

普及率低

在美国,收听播客其实是一件比较普遍的事情,有一半左右的美国人会收听播客。从环境生态上来讲,大平台如苹果、Spotify等,也掌握了不少播客的资源。而在中国,受众面则明显小得多。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也还没有像海外那么成熟的盈利模式,这意味很多播客很难持续产出。这点从我发掘优质播客的时候,翻找往年的推荐文章,却发现不少已经在几年前停更,可以得到映证。

写在最后

以上是我初次尝试播客这种媒介后的一些随想。不出意外的话,我想我是获得了一个不错的新的信息来源,在可预见的未来也会继续听听。如果你还没有接触播客的话,不妨也试试,看看这种媒介符不符合你的口味。

如果你使用安卓手机,可以尝试一下AntennaPod这款播客软件,免费开源,简洁好用。


原文:个人博客

18 Likes

感谢你的分享

我很认可娱乐至死里面的观点:媒介即认知

1 Like

画面缺失的留白,对专注度和沉浸感来说的确是个加分项。

我觉得国内的一些广播剧也很不错,应该也属于播客吧

听书这种是不是也属于播客的范畴tieba_093

感谢你的分享

感谢佬分享
不知道佬知不知道播客这种形式的内容,创作者和受众是如何交流的啊

感谢分享,放一个 我的博客 :yum: 最近刚开始写

2 Likes

国内现在有一个平台叫作小宇宙,可以评论交流

1 Like

好的佬,我去瞅瞅

播客确实是很好的媒介

2 Lik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