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近期才加入的 L 站,隔壁站我玩的时间不长,差不多四年,但整个社区肉眼可见的戾气变重了,这也让我变得越来越“只看不发”。似乎也背离了论坛原来的使命,两个站都明文写着要好好交流,与人友善。在这里,大家比较平和,而不是一股脑地输出,这也是我喜欢 L 站的原因。
我来说说近期我的一些想法。前天有一朋友发了挺多 bv 号让我看看鼓吹姜萍的那些逆天言论,我和他说太多不看。
本质来说,鼓吹姜萍的人和说话有理有据的人差别在哪?
差别在于无论有没有姜萍,在意中国教育体系的人始终在意,而不是一个姜萍才跳出来的,后者不是别有用心都算好的。高中写议论文都知道论据不能只有一个,他们鼓吹姜萍只是因为她是一个他们需要的论据,这也难怪互联网中不乏张冠李戴(鲁迅真没说过)、断章取义的引用,本质上是人微言轻,利用名人名言,为自己站台,用权威对反对者进行捂嘴。比如金星的那条微博(三张名人名言的图片)。这样的例子太多,让我学会了先质疑、再求证,才相信。
我记得以前学过一篇课文,不记得啥时候了,就是要学会质疑权威。质疑权威不是说民科,而是经得起科学验证的质疑。
隔壁水贴事件(先前)及今日所观的野猫事件
互联网缺乏建设性讨论(尤其建政等高谈阔论),大多都是情绪输出。与其这样说,不如说是能参与建设性讨论的人,很少会在互联网上讨论,现实中也有论坛,网络论坛的出现是要晚于现实中的各种论坛大会的。也让我学会了话要说给值得的人听,对牛弹琴,再怎么高超的琴艺,也无济于事。
似乎除了技术问题,大家很难理性讨论,尽管技术问题也有人拉踩。水贴事件更是让我不得不怀疑,是不是能够不带情绪发言的人已经很少了。水贴事件和野猫事件相隔不过一个月,又出现这样的争议讨论。
所以我也很少去发言了(L 站除外),大多只是看看而已。看到争论,现在想到的就是“没必要”,我也很久不去争论什么了,人的认知是很难改变的,人总是愿意相信自己相信的那些东西,会不断去找到那个合适的第三人,求取认同感。
用事实、数据,以及富有逻辑、客观全面地说话,才能很好地避免自己陷入找第三人寻求认同感,避免进一步陷入自己构建起的信息茧房。信息茧房中的人是容不得反对者存在的,茧房中的人夸大他的声量,而不是大多如此,更不是事实,发声的也总是少数。如果真的事实求是,到最后就会发现这些内容似乎不值得去为了反驳一个(些)人而发,然后就发在自己博客上了。我的博文就是这样水出来的(拙作不足为外人道也)。
人生苦短,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在这样无用之处,折腾博客、打打游戏等能带来积极影响的娱乐活动,总不能是浪费了时间还生了一肚子气吧。以上为个人拙见,祝各位佬们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