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鸦启示录:让认知升级的40堂读书笔记》

谢谢分享

多谢分享

拒绝无效努力:刻意练习
提及刻意练习,这个词汇在网络上应该还是比较常见了,但是具体应该怎么操作?怎么才算是刻意练习?好像还是会有这样的疑问。

下列帮助你了解什么是刻意练习,怎么才能刻意练习

什么是刻意练习:刻意练习,主要是对天赋论的否定,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斯艾里可认为天赋论,即某个领域取得成就的大师都是在这个领域具有天赋的人,因此有些人就因为遇到挫败的时候得出自己没有天赋的结论,放弃努力。

但安德斯艾里可就研究了各个领域的专家级人物发现,他们都是经过刻意练习的结果。是有效的训练产生的

那什么才是合理、有效的练习呢?
1.有目的、可以量化的练习。和SMART原则类似

以画画为例,每天临摹一幅作品,100天后达到自由表达人物动态表情的状态。就是一个有目的且可以量化的练习。

2.专注

认真的态度对待练习对象,而不是抱着玩耍的心态。运动为例:练习要琢磨动作、走位、定期复盘练习过程。

3.走出舒适区

每次练习要和之前相比,有所提升和变化。

4.反馈

反馈非常重要,如果有老师可以即时给予反馈最好,如果不能就要自己创造反馈条件。

但是没有反馈也是一种反馈,可能目前的结果还是不太好

闭门造车是不对的,要交流,要互动

5.足够长的时间

刻意练习不是短期的练习,需要长时间坚持,不会说要1万小时那么长,但是也要一定时间作为积累

6.保持学习动机

我们在设定目标的一段时间之后,可能内心的那种欲望就少了许多。有人定义为:意志力,而意志力是有限资源,如果用意志力来坚持,是不会长久的。

我们需要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寻找自己的学习动机是否还在

而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就是我们自己知道我们愿不愿意做,愿不愿意持续努力

外在动机就是我们可能会受到经济收益或外来认可的这种奖励。

上述六点就是刻意练习的关键点

而刻意练习的最终结果就是 形成让我们产生下意识、肌肉记忆、本能反应、习惯这样的东西。也叫做心里表征。

2 个赞

最近出差,近期更新~

总结:如何转化长期记忆和辅助记忆
开启学习的元认知:考试脑科学
理解、复习考试的认知过程相关研究:池谷裕二的作品《考试脑科学》可以帮忙解答关于脑科学的内容。
池谷博士的研究成果中:记忆怎么样在大脑里形成,为什么有些记忆会被遗忘,有些记忆会被保留做出了说明和解释。
大脑会分辨哪些是必要信息,那些事非必要信息。只有大脑判断为必要信息时会被保留
短期储存则是海马体来负责。审查标准为:是否对生存或不可缺;如果我们持续不断的将某些信息持续的输入大脑,会给海马体造成错觉:这个信息是生命攸关的必要信息。从而将短期储存的信息传递到大脑皮层中进行深度储存,放入长期记忆库。
那海马体如果没有了,它都转化为长期记忆是不是会更好?
如果没有的话,或者失效了的话,就会得超忆症,记得所有细节,没有权重的记忆所有琐事,会变成记忆的牢笼非常痛苦。

那些想要转化为长期记忆的大概率是例如考试信息等内容。如何去做?

首先:反复记忆,让海马体觉得是生死攸关的信息,可以通过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记忆的前4个小时会忘得很快,后面会变缓。后期可以拉长)
以背单词为例:如果今天背了100个单词,第二次背放在第二天,第三次背放在一周后,第四次背可以放在两周后,第五次就可以放一个月后。
这时候海马体就会觉得!生死攸关的信息来了!!!从而放入长期记忆库。
如何判断记忆周期?
短期记忆就是刚刚输入到大脑中的信息,通常只会保存一个月。如果不复习,就会白学【看来我学了一堆忘了一堆的原因在这里】

第二点:激活杏仁核
在记忆活动中触发情绪,多去调用情绪。情绪高涨时候触动海马体更容易记忆。

1 个赞

大佬把书名更新在第一个帖子上吧

已经更新了标题,标题就是书名。这本书的特点是综合了很多书,然后用视觉笔记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这类的内容我觉得还不错,最近在搜集,后期考虑自己写一些 哈哈哈哈。大佬多多捧场呀

1 个赞

出差结束!抽空继续更新

检索式学习

我们应该如何给外部信息内化为我们内在的一部分?能内化才能变成我们使用的认知。

心理学上说:知识进入大脑后,会变成心里表征(短期记忆),心理表征通过某种方式转化为心智模型(长期记忆整合而成)。

我们常以为的:重复阅读、漂亮笔记。是一种ROI很低的方式。可以加深印象,但是并不多。
而记忆的本质是通过串联,通过不同知识的链接,因此从根本上建立长期记忆的方式是检索。通过大脑回忆来进行检索,回想事实、概念。

而检索最好是多次间隔、穿插记忆,增大检索难度,提高记忆的深刻性。要付出认知努力,努力越大,效果越好

考试是一种方式,可以让自己不断回忆学到知识的方式。某些内容是可以通过考证等方式来记忆基础信息的。
自己也可以给自己“考试”,比如说读完文章后问自己一些问题,做一些事情

  1. 文章主题是什么?为什么主题重要?怎么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中?
  2. 画图:思维导图来提炼这些知识点(注意是重点在知识点,而不是将思维导图变得非常美观)

好处:

  1. 知道知识盲点所在位置
  2. 检索刺激大脑记忆,让不同知识产生关联,从知识点变成线再变成网

费曼学习法

提高自学能力的一种学习方法,又名以教代学

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打开书本的时候感觉什么都知道,合上书本又感觉什么都不知道。那就说明,嗯,感觉对了!

知道概念和理解概念是有很大区别的。而解释一下就是检验是知道还是理解的一个好方法
如果你想很好的理解一个问题,就把它解释出来

费曼学习法四部曲

  1. 拿出一张纸,顶部写下要学习的内容
  2. 用简单的语言来解释这个概念,需要把概念解释清楚
  3. 发现问题(某部分解释不清楚),再次学习,重新理解。部分专业词汇可能不容易理解,需要更简单的方式讲解
    4.讲述对象想象成孩子,如果孩子能听懂。那就解释到位了(这个不太好操作,可以找个行业不相关的朋友来折磨)
1 个赞

达克效应
达克效应有一条认知曲线,是有邓宁+克鲁格总结出来的
认知曲线横轴代表知识水平,纵轴代表自信程度。。当开始有一些知识积累的时候,自信程度会徒增,这是出现了“愚昧之山”。当继续学习,继续积累的时候,人的自信程度会下降到之前不知道知识的程度,可能会更低。这时候就叫做“绝望之谷”,

在愚昧之山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而在绝望之谷的时候,我们知道自己不知道。

绝望之谷中继续积累知识,就会进入到开悟之坡。开悟之坡就是知道自己知道,并且认知水平和自信程度其实是匹配的。人也就有了经验和智慧。
经历了开悟之坡之后,继续升华到更高的阶段,就是平稳高原,只有少数人能达到这个地步,也就是空杯心态,不知道自己知道

为什么会出现这条认知曲线的不同阶段?
是因为最开始的时候,只懂得一点点的新手,了解的知识是少的,外延性是小的,以为自己知道的是很多的,就出现了愚昧之山,因为了解的知识少,感觉未知的少,就有了盲目自信
后来接触到未知的东西更多,就更绝望,但是随着知识外延的扩大就越来越了解,就从绝望之谷进入到开悟之坡

如何避免停留并且陷入在愚昧之山或者绝望之谷呢?

第一种:就是需要尽量多的寻求反馈,可以通过考核的方式检验自己,或者找水平高的人获取反馈。也可以找导师/教练来随时提供清晰的反馈是最好的。

第二种:持续学习,不断前行,不断补充知识让自己翻过愚昧之山,越过绝望之谷,就进入到开悟之坡了

(个人觉得第二种,不能只是学习,而是要在学习中进行刻意练习)

1 个赞

今天是3月最后一天,在这最后一天里,看完了这本书。最后一章的内容,用半个小时的时间就看完了,因为相对来说之前有过一些了解

奥卡姆剃刀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不需要非常复杂信息来支持的结果,也就是最简单的结果,可能就是真的答案

解释问题的原因->列出原因->逐一分析是否需要更多的假设和证据->需要则先忽略

作者举了例子来说明:做自媒体,数据不太好,可能的原因包括:内容不行,分发的算法机制不了解,平台限流了。
那最简单的问题就是:内容不行,打磨内容是最直接的方式。而算法或限流,需要更多的证据和假设来支持,那不如提高内容最直接

帕累托法则(二八原则)

80%的收益都是由20%的内容获得的。

已知领域:根据以往经验向内求
哪些20%的原因造成自己80%的不快乐,哪20%的原因带给自己80%的理想成果和快乐。
未知领域:向外求结果
找到最少必要知识,某类型的关键要素。这个决定了二八原则中的二(书中有个问题,没有讲解如何找到这个最少必要知识。待补充)
求助他人:让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帮助寻找到20%

本书与2025.03.31阅读完毕
一些内容木有更新上来,总结一下

这本书汇总了一些书籍的内容,但是感觉不太具有深度,都比较浅显。还是需要对感兴趣的地方深入研究。

相对一些经典书籍,本书适合了解一些信息,内容深度比较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