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林《西方哲学史讲演录》古希腊自然哲学(2/12)

基本问题

古希腊自然哲学所研究的主要问题是:

  •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 物质是如何运动和发生转换的?这背后的法则或规律或力量是什么?

两条思路

古希腊人通过两条思路追问世界的本原。一条是自然哲学的路径,另一条是形而上学的路径。

自然哲学的路径

这种路径又可以分为两种追问方式——或者追问世界到底是从什么东西里产生出来的?或者追问它是由什么东西构成的?
由此可见,这两种追问方式,一种从时间上来寻找开端,寻找beginning;另一种从空间上来寻找基本要素,寻找element,说到底都是一种还原论,不是时间上的还原,就是空间上的还原。这种还原论的路径,基本上是一种科学主义的路径,它与自然科学的方法非常接近,所以我们把它称为自然哲学。

形而上学的路径

形而上学的追问方式,既不是从时间上进行回溯,也不是从空间上进行分割,而是一上来就追问,事物背后的根据是什么?它不是追问事物的开端或元素,而是追问事物的本质或形式;不是追问事物的beginning或element,而是追问事物的principle或form(在古希腊,“形式”即是指构成事物的本质)。说到底,追问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的根据。

指的是抽象思维形成的东西,对于本质的研究。

古希腊自然哲学的重要学派

哲学的发源与希腊的城邦政治,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在小亚细亚,最早的一派叫作米利都学派,出了三位著名的哲学家:泰勒斯,他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以及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阿那克西美尼。另一学派是爱非斯学派,重要哲学家有赫拉克利特。

米利都学派和爱非斯学派是希腊自然哲学的两大重镇

泰勒斯,第一位哲学家

泰勒斯主张“水是万物的本原”,当然他的理论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第一次从自然事物之中来寻找自然的本原,而不再是借助于神话的原则来解释世界。因此被称为哲学之父。

阿那克西曼德:第一个哲学概念的提出

泰勒斯的学生,他并不同意老师的观点。他认为只有无形之物才能作为世界的本原。因为像水这种有定型的事物,它自身具有某种规定性使人们不会把石头称之为水,正是因为这种规定性,这种事物就成为了它自身,他就可以和其他的事物区隔和分类开来。既然如此,有形之物怎么能够成为万物的本原呢?而只有无形态才是最原始的,无形之物才能被捏塑成其他的物质。阿那克西曼德给这样的无形之物取名为“阿派朗”(ἄπειρον)

问题在于,阿那克西曼德提出了这个概念,但是他不知道阿派朗究竟是什么。(期待后人的智慧.jpg

而关于第二个问题,阿那克西曼德对于世界运行的图景想象是:万物从阿派朗中分离出来,得到了某种规定性,成为某物;又去掉规定性,再重新变为阿派朗。阿派朗自身包含着两对相互对立的力量,即冷与热、干与湿,由于它们的不同结合方式,万物从阿派朗中分离或结合。而这一幕的指挥者则是“命运”(更接近于希腊神话中的概念)

阿那克西美尼:阿派朗是“气”

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气,即阿那克西曼德所说的。原因如下:

气既是一个表面上无定形的东西,同时又有着内在的规定性;它既可以否定地加以表述,又可以肯定地加以表述。因此,我认为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构成了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环节,或者一个合题。

所谓合题,这是黑格尔哲学的一个概念,即以一种辩证的方式把正、反两个方面的观点都包含于自身之中

在当时的知识下,“气”似乎完美地符合了阿派朗的性质。那物质变化背后的动因是什么呢?阿那克西美尼在老师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了稀散与凝聚这两种运动。他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而气本身就具有冷和热这两种性质,冷和热的不同作用,就使得气转变为万事万物,又使万事万物复归于气。

他的宇宙图景是这样的:

当冷发生作用时,气就开始凝聚,形成了风和云;再进一步凝聚,就变成了水;水再凝聚,就变成了土和石。反过来,当热发生作用时,土就稀散为水,水稀散为气,气则稀散为火。

有趣的是他这种稀散与凝聚的思想,按我们的话说,叫做量变引起质变。这种数量关系的变动似乎成为了这一宇宙图景背后的那只看不见的手。

在这里,水、火、土、气实际上都成了演员,真正决定它们命运的是那个没有出场的导演,即冷热聚散的程度或数量。那个导演才真正决定了整个剧情的发展。

这种关于抽象和追寻现象背后的本质的思想,以及关于数量关系的思想,会在后面毕达哥拉斯学派那里发扬光大。这是形而上学思想的萌芽。

赫拉克利特:哲学的复线

赫拉克利特是小亚细亚另一个学派,爱非斯学派的重要代表。他有两个重要的观点,其一为火本原说,其二为逻各斯理论。

火本原说有点类似于在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本原论上打的补丁,阿那克西美尼认为,当热发生作用时,气则进一步稀散为火。那么根据阿那克西曼德关于阿派朗的定义,火应该比气更符合无定形这一概念。

因此他是这样阐述自己的宇宙图景的:

赫拉克利特明确地提出,火是万物的本原,整个世界就是一团不断燃烧、不断熄灭的永恒的活火。由于火的熄灭和燃烧,就产生了两条路线——火熄灭了,就变成了万事万物,这是一条下降的路线;而万事万物燃烧了,就复归为火,这是一条上升的路线。通过火的不断熄灭和燃烧,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就不断地被创造出来和毁灭掉。在他看来,火转化为一切,一切又转化为火,就犹如黄金换成货物,货物又换成黄金一样。这就是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

赫拉克利特敏锐地意识到,这种火与万物的转化之所以发生,一定是有着某种背后的根据,他把这种背后隐而不露的根据叫作逻各斯(λóγος)。

前面几个哲学家也知道需要某些东西驱使物质变化,赫拉克利特第一次系统的把这种力量/法则/规律拿出来,作为哲学概念加以阐述。

这种以不变不动的思想抽象物或定形物来说明运动变化的感性世界的做法,就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基本特点。所以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虽然属于自然哲学的范畴,他的逻各斯理论却明显地具有形而上学的色彩。

恩培多克勒:从 beginning 到 element

从恩培多克勒开始,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我们不再去从时间尺度上,追问这个世界的最初东西是什么,而应该通过从空间尺度上,追问万物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因为即使放到现在,研究前者的难度也比后者大得多。对beginning的追问不可避免地会陷入臆想、神话编织成的混沌网络里,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而对element的研究至少和生活更加贴合,可以通过经验、实验、观察来研究。这和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很相似。

恩培多克勒在综合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所谓的“四根说”。

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四个最基本的元素即水、火、土、气构成的,这四种元素不存在谁产生谁的问题,它们都是最基本的东西,是本原,它们按照不同的比例构成了万事万物。比如说,我们的肌肉是由等量的四种元素混合而成,我们的神经是由1分土、1分火和2分水构成的,我们的骨骼是由2分水、2分土和4分火构成的。

这种思想显然有着毕达哥拉斯学派所关注的“数” 和 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本原论的影子。

什么促使这些转化发生?恩培多克勒进一步在水、火、土、气等“四根”之外,又提出了两种特殊的元素,即爱和恨。这并不指的是精神性的东西,而更多的是两种稀薄的物质。

从动力因的角度来说,恩培多克勒的爱和恨可以看作与泰勒斯的灵魂、阿那克西曼德的冷热干湿、阿那克西美尼的冷热聚散以及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一脉相承的。

但是恩培多克勒却把爱和恨置于水、火、土、气之外,作为从外部推动“四根”与万物相互转化的两种独立因素。这样一来就培养了一种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可以说一直影响到近代,这就是机械论的倾向,即一种用外在动力来解释事物运动的理论。

阿那克萨格拉:种子论

恩培多克勒的问题在于,原本希腊自然哲学的基本宗旨就是要为世界万物寻找某种终极性的本原,就是要把杂多还原为单一。从泰勒斯一直到赫拉克利特,都试图用某种单一的本原来说明世界,但是恩培多克勒却从一个本原走向了四个本原。

于是乎,阿那克萨格拉将恩培多克勒的这一倾向推演到了极致,提出了“种子论”。

在他看来,一怎么能解释多呢?非肉怎么能解释肉呢?非骨头怎么能解释骨头呢?同样,四又怎么能解释多呢?因此只有多才能解释多。世间有多少种事物,就应该有多少种本原。
比如说,骨头是由很多骨头的微粒组成的,头发则是由很多头发的微粒组成的,万事万物就是由它们最微小的同类部分组成的。阿那克萨戈拉把这些最小的微粒叫作“种子”或者“同类的部分”,这无数多的种子就是万物的本原。
种子具有如下特点:首先,从量上来看,世界上的事物是无限的,所以种子的种类也是无限的,有多少种事物,就有多少种种子。其次,从质上来看,世界上的每一种事物都有差别,所以种子与种子之间也是有差别的,种子是异质的。

听上去,这种理论简直算是在抬杠。我问你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你告诉我每一个事物的本原是最小的它自己。
蛤?

但是,在这种貌似退步的种子说里,其实蕴含着一种隐性的进步。因为每一种种子固然彼此不同,但是它们却都是种子,在这种现象的差异性中已经暗含着某种抽象的同一性。

为原子论埋下了伏笔。

ok第二个问题,那什么是物质变化的原因?

阿那克萨戈拉在哲学上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他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一个精神性的实体,即努斯(Nous),我们通常把它译为“心灵”或者“灵魂”。
最重要的是,种子是物质性的,努斯却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这样,阿那克萨戈拉就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把精神性的东西当作了物质运动的原因。

逻各斯和努斯

如果我们说逻各斯是一套客观规范的话,那么努斯恰恰就是不断突破旧规范和要求重建新规范的一种动力。逻各斯代表着一种理性精神,而努斯则代表着一种非理性的或神秘的力量。二者之间的张力成为推动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我敲星铁还在追我。

德谟克利特:古希腊自然哲学的高潮

在思想上与柏拉图是死敌,两人分别代表着希腊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的两座最高峰。再往后,就是整个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了,亚里士多德哲学可以看作德谟克利特哲学与柏拉图哲学的一个合题。

但是对于古希腊人来说,世界是不可能无限地分割下去的,它一定要有一个终点。虽然这个终点或最后的单元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但是通过思想的抽象能力,人们却可以得出一个不可分之物的概念。在古希腊语中,“原子”(ἄτομον)这个词的原意就是指“不可分割”的东西。

在原子论中,同质的原子按照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构成了不同的事物。德谟克利特比喻说,性质相同、形状有异的原子构成事物就如同字母构成单词一样。例如n和o这两个形状不同的字母,排列方式不同就构成了两个不同的单词no和on。这样一来,原子论就最终解决了一和多的问题,从而把希腊自然哲学推向了顶峰。

那怎么解释物质的转化呢?

德谟克利特不同于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的另一个地方在于,他取消了原子之外的任何动力因,而把运动说成是原子自身固有的功能。这样他就把质料因与动力因统一起来了。
这样,他就说明了精神和物质之间的同一性,精神最后被归结为物质,精神也是一种物质,这种思想影响了近代的许多唯物主义者。

我的一点疑问(课后习题?

关于哲学理论评价问题:

  • 哲学的理论模型之间,到底如何强调谁比谁更加进步?
  • 什么叫做哲学的发展?科学可以通过实践来检验,那哲学呢?凭什么说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是古希腊然哲学的高潮?
  • 哲学理论间有优劣之分吗?说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比阿纳科萨戈拉的种子论更进步,是否是用目前科学所已知的结论来反推原子论更高级呢?

关于原子论和现代物理学:

  • 原子论恰好和现代科学的基本宇宙图景如此接近,这是一种巧合吗?还是哲学发展与科学启蒙的必然结果?

DS答得令我非常满意

4 个赞

这么看感觉还是希尔贝克的哲学史讲得详细些

2 个赞

还真是,赵林的这本是录音稿整理成的,确实浅了些。主要是我自己怕读不下去,就还是先看赵林的,毕竟通俗性确实强 :rofl:

1 个赞

我只读过他和邓晓芒写的《西方哲学史》,感觉很奇怪,读起来没什么意思。换了本希尔贝克的就顺多了

1 个赞

能看下去的就是好书

1 个赞

争取年底前读到黑格尔和佬友碰头 :bili_057:

1 个赞

其实读不下去也没关系,我哲学史读到笛卡尔就跑了 :tieba_025: :sweat_drops:

所以是争取 :bili_057:
后面我可能会看看科哲或者萨特,黑格尔是啃不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