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第三夜内容之前,让我们像往常一样,先来回顾一下,第一夜和第二夜的内容。
在第一夜中,哲人提出观点:「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并由此引出两点,第一是,人是可以改变的,虽然人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这往往是人们在心中已经下定不做改变的决心。第二是,我们应该摒弃弗洛伊德的「原因论」,而应该拥抱「目的论」,即过去的事情,对现在没有任何印象,我们以过去发生的事情为当前做某事或不做某事的借口,只不过是为了达成我们的目的。
而在第二夜中,哲人则重点阐述了「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的观点。哲人认为,人际关系包括了三块课题:爱的课题,交友课题以及工作课题。我们不能活在「人生谎言」之中,必须拿出勇气来直面人生的这三大课题。
在第三夜中,哲人则提出了解决人际关系的大杀器:「课题分离」。人际关系纷繁复杂,使用常规手段很难理清,甚至根本无法理清。我们要做的就是像亚历山大使用短剑砍断「格尔迪奥斯绳结」一样,用「课题分离」砍断人际关系的「绳结」。所谓「课题分离」就是以事情最终的结果由谁来承担为衡量标准,来区分是谁的课题。所有事情都可以区分为 「自己的课题”」和 「他人的课题」。 当一件事发生时, 无论好坏, 都要先区分出这是谁的课题。 然后每个人只专注于解决自己的课题就好, 并不要介入他人的课题。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 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 或者自己的课题被他人妄加干涉。 所以, 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 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的改变。
举个例子, 父母督促孩子学习,因为孩子学习不好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就业和生活质量的保障。孩子也因为老被父母盯着学习而感到不爽, 从而影响了彼此的关系。 根据课题分离的理论来看,学习应该是孩子自己的课题。 孩子需承担由自己的行为(学习与否)带来的后果。即使孩子不爱学习无法取得好成绩,从而缺失了未来的就业和生活质量的保障。这个后果也只能由孩子自身来承担。那什么是父母的课题呢?学习与否是孩子的课题, 但如何激发出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则是「父母的课题」。父母可以可以陪伴孩子探索学习的兴趣,提供学习的机会等等, 但不要把陪伴演变成: 对孩子写作业的过度监督, 对孩子考试失利的冷嘲热讽,强行对孩子补习的各种包办等等。简单地来说就是 —— 父母不要对孩子的学习横加干涉、指手画脚, 这只会破坏彼此之间的亲子关系。 只有当孩子明确地向父母求助的时候, 父母才应该在许可范围内尽可能地给予帮助。 这个过程中,父母需注意不能干涉孩子的课题。 面对父母的帮助, 孩子选择接受与否, 也完全取决于他自己, 因为这是他的课题。 父母不能逼着他该怎么做, 到底该怎么做还是要尊重孩子的内心。阿德勒用这句话来形容课题分离 —— 「可以把马带到水边, 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倘若无视本人的意愿而强迫其 「改变」, 那只会使其日后产生更加强烈的反作用。 能够改变自己的, 只有自己。只有当孩子本身想要学习和获取好成绩,那他才能真的学好。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课题分离」不是「自私冷血」。每个人都应该要有解决自己课题的能力, 这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大人。 如果你因为自以为是的热心而处处帮别人解决他应该要自己解决的课题,久而久之那个人就会丧失解决课题的能力,这样反而是害了对方。课题分离不是完完全全的袖手旁观, 会袖手旁观是因为我们「信任」别人能做好, 所以才不帮忙。 但我们会在对方提出需要帮忙的要求时,随时准备好提供协助。
思考
从上面整理的「课题分离」的内容来看,我们遇到事情首先要做的就是分清楚这是自己的课题还是他人的课题,但是我们真的那么容易分清楚么?例如,你要和同事合作完成某项任务,最终的结果由你们两个共同承担,这个时候你和同事如何进行课题分离?很明显,是没有办法进行「课题分离」的。
第二个问题是,当你遇到有人想要自杀,你是否需要干涉对方?干涉对方明显不符合「课题分离」,不干涉对方这很明显也是对人性的背叛。所以「课题分离」也不是一个可以不假思索就实行的的普遍真理,而是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什么时候使用,什么时候不使用,就需要自己酌情考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