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读完《我与地坛》之后

横跨10天,历时5小时53分钟,读完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在地铁上看完最后一章最后一句话,我觉得我有很多话要讲。兴许是东施效颦,看完史铁生的经典之作,我也想写两笔,就像我看完羽毛球视频就想去挥两下拍子一样。但是总得有个头啊,从哪儿说起呢。我闭上眼睛思考良久,还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吧,反正不是学生时代的作文,不需要什么狗屁的情感逻辑,也无需旁人去打分。

24年年底,搬离了在川沙居住长达2年的落脚地,搬去了虹口。我从来不会把在上海的任何居住点称之为“家”,没有归属感的地方远远达不到“家”的称谓,我一般称之为宿舍。

搬去虹口后,每天单程1小时多的地铁通勤实在是无事可做,又恰恰那段时间陷入情绪迷茫,所以便开始思考人生。我遇事喜欢以悲观论,这样活着太糟心太累,因此我渴望灵魂的解赎,渴望思想的顿悟。我决心向往圣前贤去讨教,去走他们走过的路。但是为什么会去看《我与地坛》这本书,我已毫无印象。可能只是在网上冲浪时偶尔瞥见了书中某句话便使我产生了阅读的兴趣,也可能只是单纯的在微信读书里刷到了这本书而我碰巧点进去瞧两眼。

10年我读高一,语文教材里便有《我与地坛》的节选。我向来不喜欢情感表达类的文字,觉得都是文人的矫揉造作。所以高一那会儿的我,对课文的印象只是“一个残疾人写的回忆”。史铁生在10年的最后一天去世,虽然在象牙塔中信息闭塞,但是还是听说了这个消息。我没有任何情绪波动,指着课文下方的作者简介对同桌说:“你看,到明年印刷教材,这里就要加上2010喽!”我那版教材是“史铁生(1951-)”,只写了出生年。

如果不是内心实在烦躁,我是断然不会看这本书,也没任何耐心读下去。所以有了这个debuff,我可能就带入了千万分之一的史铁生,翻开这本书时,文字映入脑海我没有任何抗拒感。只是想象着书中描绘的各种画面,任凭思绪在地铁里与喧嚣交织。

关于母亲

史铁生说“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我接受我比较平庸的现实,但是我仍心存侥幸地认为我能逃脱作为普通人的情感表达,尤其是对母亲。我总是一厢情愿地相信“我这么做她应该已经get到我的意思了吧”,或者直接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所以一直以来母亲都在察言观色中揣度我的心理和情绪。

有次和母亲聊天,我提到近些日子睡眠极差,早上4点多就醒了,醒完就睡不着了。她甚是惊讶,“你这个年纪怎么会睡不着,不应该呀,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儿。”我没接她的话茬,她也就没再开口。过段时间再次和她聊天,我用我沾沾自喜的幽默感给她诉说着一些趣事儿,她配合着我哈哈大笑,笑完就说了一句:“你现在也不用去操心什么,过好你自己的生活就够了。”我听完一怔,她明显还是在意我睡不着这件事。她知道我从小就喜欢多想,她也怕我现在还是喜欢多想,就连最基本的睡眠都要影响。她是小心翼翼地在我情绪明显亢奋的时候说的这句话,因为她觉得就算她这句话我不爱听,也至少不会对我的心情有太大影响。100分减了10分,还有90分,但是60分扣上10分,那就是不及格了,母亲深谙此理。

想来母亲有我这种性格的儿子,这么多年怕是心里藏了不少苦。突然一想,像我这般倔强、油盐不进、一根筋、钻牛角尖的儿子她还有一个,顿时觉得她更苦了。

关于人生命运

我可能掉进了英雄史观的陷阱。

我一度认为像我这样的普通人的人生毫无意义。苦思冥想的结论在天才眼里不过是基础条件,费尽心思浓妆艳抹的风采抵不过帅哥美女的惊鸿一瞥,耗尽一生时光到达的终点不过是精英们的起点。在时代与历史的车轮前,所有普通人都会被碾成肉泥,只有英雄与强者才能幸免。普通人能做到的只是亦步亦趋,随波逐流。

所以普通人一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或者说我一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如果真有来世,这辈子的我就会祈祷,下辈子身高得180打底,智商得能考上清北,颜值要盖过王嘉尔,才艺要胜过王力宏。这样的我就不是普通的我了,走到哪里应该都是金光闪闪,受到瞩目,享受欢呼。到那时候,我还能有什么乞求呢?我应该会享受睁开眼的每一天,直至我死亡。不对,那时候应该会很惧怕死亡吧,这么耀眼的人生谁舍得去死。难道还能祈祷永远不死吗?应该不行。那就得把这个“好运设计”设计得有点缺点,至少不会让我那么恐惧死亡。身高矮于180那175也可以,智商考不上清华那复旦也勉强能接受,颜值帅不过明星那至少达到素人帅哥,才艺方面只会个琴棋书画那也凑合。可是,这么设计下去,死亡好像还是绝境。行吧,我只能像取最小公约数一样,最小化我的要求。身高矮一点就矮一点,健康就行;考不上清北,上个本科也是成功;颜值不帅气,有鼻子有眼也可接受;不需要用到才艺这个词,有个兴趣爱好就够了。这么一来,好像我这辈子就是我所祈祷的样子?

史铁生说“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我一下子就释然了,这么说,好像普通人的生活也可以是彩色。绞尽脑汁悟出的结论虽然不值一提,但成功的喜悦却是实打实的激动;精装打扮的容颜虽不及明星,但总会有心爱的人为之倾心。至于人生旅途,套用网络上的一句话,那不是我的黑历史,那是我来时的路。

命运有不公,命运也有馈赠。普通人也有不普通。

《我与地坛》是本好书,绝对值得反复品味的书。看完全书后我想,为什么我写不出那些文字,为什么我想不通这些道理,为什么我的感悟不如他想的深刻?想着想着我就明白了,因为我不是史铁生。我没有在人生花季就废了腿脚,没有经历那个动荡年代,没有经遭受过时代洪流的冲刷,更关键的是我没有他的才华。倘若他没有坐上轮椅,没有去经历那些事情,他仍然是一个天才,不过发表的文章可能就是《我与北戴河》或者《我与游乐场》。我就算当另一个“徐铁生”,在轮椅上度过十年八载,我也写不出来《我与地坛》,不仅仅是因为我没去过地坛。

这么看来,史铁生也没有他想的那么不堪。他有令人惊叹的才华,他有希米,他有能扛他上火车去参加活动的朋友。同样我也不像我自己想的那么不堪,我也有敝帚自珍的优点与品质,我也有一群可爱的朋友,两年多前我转投勤川路好像就是为他们而来。两年多前我会因为不是310而觉得格格不入,有了他们,现在我会用“沪漂”的身份插科打诨。

写到这里,借用苏轼的一句词作为结尾。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84 个赞

文笔真好,写的情真意切。楼主妈妈也是个有趣的人,
莫名想到那首孟郊的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不马上要春节了,回家下厨房给妈妈露一手吧;)

12 个赞

佬友也很细腻

5 个赞

写的真好!

6 个赞

今天在哪里刚好看到这本书,在哪里来着?不行,忘了啊

2 个赞

大佬写的真好

4 个赞

文笔真好,赞一个

3 个赞

这个有必要给你一个赞

3 个赞

读后感写的不错呢,感受良多啊

2 个赞

点赞~ :tieba_002:

2 个赞

我忌妒你的才华 :tieba_013:

3 个赞

我也嫉妒你的才华 :rofl:

2 个赞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小时候总是嫌父母管教太严,大一点后以为能独闯天涯,终于自由了,却发现外面的世界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美好;成家有孩子后才发现父母怎么突然就老了,想陪伴父母却也难有时间陪在父母身边!人生好像就被命运安排了一般,拥有的时候却想要逃离,真正离开后却发现原来自己一开始就错了。

4 个赞

终于认真读完了,佬友文笔真好:+1:

2 个赞

还是吃妈妈烧的菜吧哈哈 :blush:我选择洗碗

认认真真的读完,感触颇深

1 个赞

看了 但又看不懂

1 个赞

是呀,所以要珍惜和父母相处的每一时刻

2 个赞

我也很久前买了这本书,但还没有读完,可能没有读进去吧。
6个小时读完还是挺厉害的

1 个赞

写的不错,赞一个

1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