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 《史记》 —— 北向而争死敌者

今天我在本站的级别升级了,升到第2级别了。庆祝一下。

这是第六期《史记》,有音频版的: 《史记》| 第6期《报任少卿书》 – 北向而争死敌者

了解历史,改变人心,欢迎收听《史记》第6期,继续读《报任少卿书》原文。

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

先提前说一下,本期节目每次只讲一小段话,要讲好长的时间,只讲李陵这个人。心急的人就去看什么《漫画简史》,5分钟读完世界历史。我讲不了那种风格的,我只能讲我自己的风格的。

李陵与司马迁的关系非常密切,正是因为司马迁对汉武帝讲了李陵的好话,触怒了刘彻,被下狱而死,司马迁自请宫刑。我希望在本次节目中讲明白李陵,司马迁与汉武帝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一点什么。

从汉武帝开始讲起吧。

在中国,小人物怕什么?怕官,怕兵,所以大部分小人物,包括我在内,一生都是很拘谨。那大人物怕什么呢?一是怕死,二是怕在历史上留不下一个好的名声。像汉武帝,秦始皇这种千古以来少见的暴君也怕这两件事。两个人都曾经想长生不老,搞了很多的荒唐事。还有一个就是开疆扩土,这个是要给后世留下好名声的最佳方法,把土地再扩大一点,再扩大一点。至于这样会不会民不聊生,是不在他们考虑范围的。刘彻的一生都是在“一边修仙一边战争”中度过的。

那有没有人愿意为了刘彻这种狂妄的梦想付出生命呢?不能说没有,是很少有人愿意的。在《汉书•司马相如传•喻巴蜀檄》中写道,汉武帝向西南夷征战,要在巴蜀地区征兵,许多人宁可自杀,也不愿意去给刘彻当炮灰,这可以看出当时人的已经不好忽悠了。你想青史留名管我个屁事?

这些人宁可自杀也不去当兵的另一个原因是去打仗,在冷兵器时代,生还的机会非常小,跟自杀差不多。因为历史书都只写胜仗,不太写败仗,结果现在大部分人都认为在汉朝时候,仗打的很好,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初期的时候胜多败少,末期的时候败多胜少。俗话说:“先胖不叫胖,后胖压塌炕”。如果汉朝一直能赢的话,就不用采取合亲政策了。

现在讲话都讲证据,我只举汉武帝与匈奴的作战,在史书上,他一生与匈奴进行了十五次大的战争,前六次带兵的主将是卫青,分别是公元前129年,公元前128年,公元前127年,公元前124年,公元前123年打了两次,公元前119年一次。这7次主将都是汉武帝的小舅子卫青带着主力部队打,汉武帝这个人喜欢用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包括后面的主将,都是自己的小舅子,卫青的姐姐叫卫子夫。卫青和卫子夫是同母异父的关系。

我要强调一点,里面讲的公元前129年,虽然写的很清楚,但是不同的历史学家对此有不同的说法,相差个几年都是有可能的。我一个出租车司机,对此并不太懂,也不精确,如果大家对此有钻牛角尖的精神,推荐一个北京大学的教授辛德勇写的论文《重谈中国古代以年号纪年的启用时间》,里面有很详细的考证。这篇论文考订西汉建立年号纪年制度,有5万多字,我花了很长时间才读完,发现差个几年对出租车司机吹牛影响不大,因为我发现的我乘客对汉朝与秦朝甚至唐朝谁在前面谁在后面都搞不清楚,80%的乘客认为唐朝是中国历史的开端,好像中国就经历了唐宋元明清这五个朝代,一路牛逼下来的。如果你是历史学家,还是要搞的精确一点。

可能大家能理解同父异母,不太理解同母异父这件事。卫青的妈妈是平阳侯家的妾。不管是古代还是什么时候,妾的地位是不太高的。当时古代中国还没有女性平权这一说,这些妾可以随意的赏赐给朋友,下属。这个女人有一个丈夫姓卫,估计也是在平阳侯家做点什么事情赚口饭吃的。这个女人就和不同的男人生了几个孩子,至少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其中包括后来受汉武帝宠爱的卫子夫,也包括特别能打的卫青,还包括后来生了霍去病的一个女儿卫少儿。这些人的妈妈是同一个妈妈,至于爸爸,不好说是谁的。卫青的爸爸是一个叫郑季的,后来卫青跟着这个露水爸爸混日子,少年的生活是很苦的。

后来各种原因巧合吧,都在《史记》和《汉书》上交代的很清楚,卫青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这个在以后的节目里详细说。

在《史记卷一百二十五 佞幸列传第六十五》中这样写道:“谚曰:“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固无虚言。非独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俗话说,天天去努力种地不如碰上个风调雨顺的好年头,善于做官不如碰上个好机会。不但女的可以长的漂亮靠脸吃饭,做官的也是这样啊。这句话放在今天仍然如些,靠脸吃饭的人是老天爷的眷顾。不要心理不平衡。这篇文章讲了汉武帝不但睡了卫子夫,还睡了卫青,古代的达官贵人尤其是皇帝,经常有这方面的爱好。

前6次战争中,总体是主力部队胜,像公孙敖,公孙贺和李广这些被挤兑的偏将,都有失败。飞将军李广在公元前129年也就是元光六年被俘过,在公元前123年,也就是元朔六年又大败而归。电视上塑造的飞将军李广是英勇的,壮烈的,是死在沙场上的英雄,但是现实中的李广后期一直打败仗,原因并不是他不能打,而是卫青这些跟皇帝睡过的人,一直被排挤李广,带的兵不好,走的路也不好,最后是自杀身亡的。

相信大家知道唐朝王勃写的《滕王阁序》里有一句叫“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能封侯,大汉开国的时候,刘邦与功臣们立下了白马之盟,只有立下军功的人,才可以封侯,但是一直到他自杀也没梦想成真。

汉武帝有亲戚依赖症,卫青以后,就用了霍去病。卫青是汉武帝的小舅子,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卫青挤兑李广,他的外甥当然也对李广不客气。霍去病打了3次,分别是公元前121年打了两次,公元前119年打了一次。只要看过讲汉武帝的电视,这一次战争相信大家都了解,霍去病登上了匈奴的圣山狼居胥xū山。这一次是大胜,也是惨胜。以接近1:1的死伤率赢得了胜利,李广还在这次战争后自杀。

这次战争卫青,霍去病和李广都参与了,卫青得知了大单于的准确位置,就不让李广走那条路。临时让李广走东路,当时没有GPS,只有校尉,而当时的校尉勘察的是西路,不是东路。李广不愿意,就和卫青产生了争执,卫青直接把李广架空,把李广的部队并入了右军。李广很郁闷,没有听从命令,又加上没有校尉,最后部队迷路了。打仗之前,没有能和大部队集合。

战争结束以后,要追究李广的责任。李广的名气和资格太大,卫青没法追究。如果大家看过历史或者参加了工作,就知道如果找茬,每个中国人都会,当你想找某个人的茬的时候,就从他身边的人动手,比如让他身边的人写检查,做检讨。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最后到达目标。中国人都会这一点,卫青也会。卫青就开始找李广周围那些校尉的麻烦。

李广不想让他周边的人受罪。在《史记卷一百零九•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这样写道:“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些校尉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路的,我自己去把这事情说清楚。”于是李广到了大将军的地方,他停下来了,对随从说:“我自从成年开始,就与匈奴打仗,至今已经打了大小70多仗。今天我有幸跟随大将军与单于打仗,大将军却让我走一条迂回的道路,就迷路了,这是天意吧?我李广已经60多岁了,终究不能再面对那些以笔为刀的官吏。”于是横刀自杀,保留了一丝将军的尊严。与影视节目里演的是非常的不一样。

后来李广的儿子李敢得知这件事情以后,把卫青打了一顿,卫青也知道自己理亏,毕竟把人家老爸逼死了,没声张这件事。但是他的外甥霍去病得知以后,把李广的儿子李敢放暗箭射死了。汉武帝后来说李敢被鹿撞死了。李敢是霍去病的部下。霍去病随后一年得了不明原因的重病死亡。

这次音频里要讲的这个李陵就是李广的孙子,李敢的侄子。李陵的爸爸早年就去世了,李陵是遗腹子。

盛极必衰,再向后,与匈奴的战斗就越来越拉胯了。后来不管是公孙贺,赵破奴,还是刘彻亲自去打,基本上都没沾到什么便宜,要么小胜,要么找不到,要么被打。直到出了李广利,李广利和卫青一样,是汉武帝的小舅子。虽然和卫青都是小舅子,但是能力天差地别,李广利大将军几乎没打过什么胜仗,最后带领大军全军覆没,自己也被祭天了。

李陵就是在李广利手下打仗的这么一个人。李陵参加的这次战斗是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的战斗。李广利带领了3万骑兵,由酒泉出兵,李陵带领了5千步兵。

李陵的性格还是比较自负的,毕竟他爷爷李广很NB。李陵非常善于骑射,人缘非常的好,大家还是比较喜欢他的。他曾经带领800骑兵,深入匈奴内部2000里勘探地形,没有被发现,于是他被封为骑都尉,在酒泉这个地方练了5000步兵防守匈奴进攻。

当屡败屡战的大将军李广利要攻打匈奴的时候,汉武帝还是非常知道用人的,毕竟戎马一生。他了解步兵是不可以当主力进攻的,步兵没马,骑兵有马,如果是看视频的话,步兵片要好一点,但是打仗,骑兵要好得多。于是让李陵负责后勤,但是李陵不想搞这个,而是说自己练的兵是虎狼之师,不打头阵就亏了。

汉武帝是个什么人呢?特别的浪漫,如果你实事求事,不说大话,汉武帝不喜欢这样的人。比如早年他想打南越,就打算派2000人去,有个庄参说2000人去打个屁,不可能的。结果一个叫韩千秋的说,打南越还要2000人?给我200人就能踏平南越,此人就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对什么样的老板要说什么样的话。

这次李陵说5000人没问题,汉武帝就喜欢这种人,就说那好,那就让你去打头阵。还派了路博德作为李陵的接应。但是路博德是可以靠战功封侯的人,你李陵才是个毛头小子,根本不愿意当你的助手。两个人的关系,也不太好,以后再讲这个。

再来说原文中这句话的意思:我与李陵,都是当侍中这个官,这里的门下指待中曹。相善,是指互相为朋友,平时并不好朋友。

趋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

趋:追求的东西。舍,舍弃的东西。异路:就是不同的路。这句话说明追求和舍弃的东西不同,你喜欢抽烟喝酒打麻将,他喜欢读书爬山打篮球。这就是趋舍异路。从来没有在一起喝过一杯酒,一起说点让人愉快的话。

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

这句话的意思是,然而我观察他的为人处事,他是一个能自己坚守节操的奇特人士。人是社会性动物,就算不在一起喝酒,司马迁也在观察李陵,李陵也会观察司马迁。人人都在观察人人。所以,你的一举一动都是有可能被人观察的,尤其是现在摄像头这么多。人在有人观察和没人观察的时候,举动是会有区别的,有些区别还会特别大。

比如我做了一个电台,会加一些听众,我会发朋友圈什么的,有些是加了好友以后,就会骂我。很少部分的人骂了我以后,我会点进去他的朋友圈或者微博,喜马拉雅的动态,你会发现,这些人在那里是另一个形象。有的爱猫啊狗啊的小动物,有的信仰某种宗教,但是在私密的场合,他们骂人又是那么的猛。这是我的经验,希望大家也看一看,你有没有看走眼的时候?

司马迁至少把汉武帝和李陵两个人中的至少一个人看走眼了,否则他不会下场这么惨。大家要从中学习到经验,看错人,站错队,在很多地方会要命的。继续读原文:

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与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这句话是司马迁观察李陵的结果,他认为李陵孝敬父母以孝(其实他没有父亲),与人讲信用,看到红包等财物也不是上来就抢,而是等一等,比较有义气。懂得长幼尊卑的区别,谦让有礼。能够比较谦虚,下人的意思是不如人,自觉的不教育别人。

恭俭下人对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男人来说,是太难做到了。中国的男人有一个说一个,一多半都是行走的教科书,尤其是在网上教育女生应该如何如何做,劝小姐从良,拉良家下水,爹味十足。

当然,也有极少部分男生教育完了女生,觉得还不过瘾,就来教育男的,比如教育我如何做电台,应该如何录音,还发几条语音给我,微信语音都识别不出文本来,普通话说的比我还差,司马光和司马迁都分不清楚,就来教育我,非常的有自信。这时候,我会很贴心的送他进入黑名单。希望大家能做到恭俭下人,向李陵同学学习!不要做一本行走江湖的教科书,见人就想教育,至少先撒泡尿照照,自己是个什么东西。

尽量要恭俭下人,不做一个让别感觉到恶心而不自知的油腻男人。我已经把这恭俭下人四个字纹在额头上了,每天照镜子或者自拍的时候能看到这四个字。除非别人真心向你求教,否则不要去教育别人,一定要坚信,你不配教育别人。

这个不配不仅包括别人想不想结婚,想不想生孩子,想不想生二胎,为什么不买房子,为什么不找工作还包括人家想开什么车,为什么开日系车不是德系车,为什么用苹果手机而不是国产手机,为什么做项目用Java而不是C++…除非你是咨询公司的,别人来找你,给了咨询费,否则请闭嘴,让你岳母把“恭俭下人”这四个字刻在脑门上。

再来看看文章,这句话的意思是:常常思考如何奋不顾身,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救国家之急。继续读原文:

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

积蓄的意思我们都知道,银行里存了多少钱。蓄积是把积蓄反过来,其意思是平时的言行志向。国士的意思是国家所依重的人才。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平时他的言行与志向,我觉得他有国家所依重的人才的样子,一看就像是国家栋梁。再来读原文:

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人臣的,万死而不顾,自己一生都不管了,去为国奉献,这已经是非常令人称奇了。与电台最开始讲的,有些人宁可自杀,也不愿意去参军,这样一比较,确实令人称奇。继续读原文:

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

现在他行事一旦有不恰当的地方,那些平时只懂得保全自己和老婆孩子性命的大臣,就来媒孽其短。这里的媒大家应该知道媒人,就是撮合男女结婚的那种人,最初有蜜蜂蝴蝶在花上飞来飞去,这也是媒,当然了,蜜蜂并不是为了让水果结出果实才飞来飞去的,如果是,那就不是蜜蜂了,而是雷锋。蜜蜂仅仅是为了采蜜。现在的媒体,也是媒,很多是夸夸其谈,颠倒非的。孽这个字,就是搬弄是非。当李陵做事一有一恰当的地方,这些只顾自己的大臣就来搬弄是非。我司马迁感到非常的痛心。

那李陵到底做了什么不当的事情呢?一会儿原文有,我们继续读下去。

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铒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

这一段我要再扩展一下,关于李陵的故事,都分散在《史记》和《汉书》的章节中,我就不一一举例了,以后读到《匈奴传》或者再提到汉书《李广利传》《李陵传》的时候,再说吧,毕竟这不是写论文。

李陵带了5000步兵,从今天宁夏北部,当年叫居延的地方出发,向北进军,走了一个多月,到了浚稽山下,今天蒙古国境内阿尔泰山脉中段。大家想详细了解的话,可以查看浚稽山之战,但是网上目前来看,写的比我多的都是瞎编的,如果不是瞎编的就不如我写的详细。因为我都是从《史记》和《汉书》上抄的。这两本书就写了这么多,我也写这么多,不添油加醋,给你整个爱情故事出来,那就是小说了。

李陵到了这个山下,就安营扎寨,并且把地形图都画了一下,然后让其部下陈步乐回来报告武帝。武帝很高兴,这个陈步乐也被封了郎官。不久之后,李陵的5000步兵被3万骑兵包围,那3万骑兵都在山上,所以这一句中有仰亿万之师,仰就是抬着头向山上打。亿万之师是夸张,但是人确实很多。

李陵看到形式不好,就让前面的人拿着戟和盾,后面的人拿着弓,下令说“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这是《汉书李陵传》里写的。李陵打算突围出去。结果这三万骑兵围攻下下,反而被李陵的步兵击杀数千人。一路打了好几天,李陵的部队退到山谷里。单于又调集了八万骑兵,总共十万骑兵打李陵的5000步兵。

人都是肉长的,李陵的部队损失惨重,当然单于的部队也损失惨重。所以司马迁这样写,并没有任何的夸大其辞。

这句话的意思是:李陵只带了不满5000步兵,深入敌人的军事要地,到达了单于的王廷所在之处,把自己当作虎口的诱饵,向强大的匈奴四面进攻,仰着头与亿万敌人战斗,与单于连续作战了十余天,所杀的人数早已经远远超过了自己军队的数量。继续读原文:

虏救死扶伤不给,旃zhan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贤王,举引弓之人,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 (huì 或者 mèi)血引泣,更张空弮quān,冒白刃,北向而争死敌者。

还是先讲《汉书李陵传》上的历史,李陵且战且退,想从来时的道路上撤退回去,走了4-5天,结果走进了沼泽地,沼泽地里有芦苇。匈奴在上风的位置把芦苇点燃,李陵为了自救,就又往南走,到了阿尔泰山那里。单于已经在那里等着了,在山上,命令他的儿子进攻李陵,在树林里,又杀了几千匈奴士兵。李陵让人对着单于发射连弩,结果把单于吓跑了。

战事非常的凶残,毕竟匈奴士兵众多,最后李陵的士兵已经把带来的150万支箭全部射完了,武器也没有了。只有将官还有刀,普通士兵只能拿轮子的轮轴当武器。

有了这些汉书中的记录,再看司马迁写的就不难理解了。这段话可以这样翻译:

匈奴死伤惨重,想救死扶伤也来不及,旃裘之君是指穿着皮衣的人,就是匈奴的首领们都非常的恐惧,于是把全国的兵力都征集起来,能拉的起弓的人都一起上,用一国的力量来进攻李陵,转战打了近千里路,最后箭射没了,道路也走投无路了,救兵也没有来,军队死伤惨重。但是李陵只要一起来招呼,士兵没有不起来的,他们流着眼泪,脸上都是血,一个个强忍着悲伤,拉开空的弓,冒着匈奴白晃晃的刀,向北拼死杀敌。

向北杀敌很重要,因为他们向南撤退,如果向南杀敌,就是要逃跑,向北杀敌,说明士气很足。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汉武帝刘彻的大舅哥李广利去哪里了?他带领的3万大汉的精锐部队去哪里了?也在打,3万大军被匈奴干掉2万,还是匈奴的非主力。这也是李广利的NB之处,几乎不能打胜仗。队友不能指望他帮忙,对手也不把他当根葱,2000年后的意大利在这一点上特别像李广利,在二战时你说不能打吧,意大利又挺能整,你说他能打吧,意大利又总是打不好。

李广利最NB的一次战争是汉武帝听说大宛国有好马,就想搞一些来,结果人家不白送,那就去打。去的人就是李广利,启程的时候是太初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04年,带了十万兵外加属国的6000骑兵,最后回来了1万人兵力损失90%,战果是搞回来3000匹马。这也是大胜,因为皇帝想要的是马,只要马回来了,人就是韭菜,死多死少没关系。

李广利带领李陵的远征匈奴,李陵杀了1万,死了5000。李广利杀了1万,自己死了2万。要知道李陵打的是匈奴单于的嫡系部队,李广利打的是非嫡系部队,战斗力相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到了天汉四年,也就是公元前97年,李广利大将军又再次打匈奴,这次人多,6万骑兵,7万步兵,浩浩荡荡的去了。还有路博德带了1万,韩说带了3万,公孙敖3万步兵,1万骑兵。这四支队伍总共21万人,快要比匈奴18岁以上,40岁以下的可打仗的男性加起来都多了。然后李大将军自己带着残部回来了,搭进去十多万士兵。李广利有个本领,他只要出征,就一定有几个将军打的比他还惨,一比较,他输的不是那么厉害。挫子里拔将军,他还是比较NB的那个。一搞就是虽败犹荣 :slightly_smiling_face:

又过了七年,屡败屡战的李大将军,再次于公元前90年打匈奴,这次去了三个人,他是主将,带了七万骑兵,商丘成带了三万,马通带了四万骑兵,哥三一个比一个惨。李广利大将军这次的运气用完了,七万骑兵全部报销,自己也搭进去了。终于走到了人生的终点。

在网上总有一些关公战秦琼的比较,来比较到底是李广、卫青、霍去病与李广利到底谁厉害,要抢战神的头把交椅,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要我说,这个要看大趋势,从春秋开始,一直到大清,军队的战斗力是逐渐降低的,中间有一些起伏,但是不影响越来越弱这个趋势。这个不是空口说白话,我来讲一下结果,以及我推测的原因。

以匈奴为例,匈奴生活在那片土地上,也是老天爷规定的,人家也生活了数万年。在春秋战国时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当时与匈奴接壤的是战国时期的赵国与燕国,在战国混战的那个时代,战国之间互相干,精力并不集中于匈奴,但是把匈奴收拾的服服帖帖的。

等到了大汉灭了秦朝,到了汉高祖汉文帝的时候,以长城为界,每年要和亲,送钱送粮送女人,匈奴才不打你。汉武帝这几十年对匈奴做战,如果说失败了吧,伤害民族感情。如果说汉武帝胜了吧,最后的国力快打垮了,他写了《罪已诏》来反思自己这些年终于把文景之治积累下来的国力给打光了,下了罪己诏的次年,匈奴单于遣使要汉朝每年缴10,000石米酒,5,000斛hú粮食,10,000匹丝绸作为岁币。到了汉武帝去世的那一年,公元前87年,匈奴又像以前一样来杀人了。反正不能说是赢了。

从战国到大汉这几百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呢?从那么能打到逐渐不能打,这期间最重要的变化是由于政治体制的变化,导致士兵的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封建制度,士兵的来源是传统的封建贵族,当时还有封建贵族的侠义精神。在封建制度下,男子以当兵为荣,以不能当兵为耻。那时候一打仗,国君以及国君的兄弟们就上战场了,比如晋惠公当了俘虏,如果不上战场,不可能当俘虏。还有晋悼公的弟弟由于年龄很小,也要拿着武器去行军。像周恒王带领诸侯伐郑,结果被郑庄公射了一箭。

我举这些例子,是为了说明在最初的时候,当兵是有荣誉感的。你打赢了,得到的战果是你的,这些战果包括土地和土地上的农民。在最初,农民是不参与战争的。

到了后来,士兵的组成发生了变化,这些上层人发现,自己上战场,总是有危险的。如果让别人上战场,打下来的东西还是我的,死了人算你的,那岂不更好?到了战国末期,皇帝和大官们已经不亲自上战场了,让老百姓去打,死了算他的,赢了算我的。

再后来,汉初的时候,当兵已经没有多少荣誉感了。比如大家都知道的陈胜吴广,基本的队伍是被迫去种地打仗的人。彭越、郦商起兵时候,大部分是强盗。《史记》中写到这些人的时候,经常用到的一个字叫“略”,侵略,抢的意思。这些人到处抢人,抢钱,抢地,抢女人,纯粹是个流氓集团,也是刘邦后来被人称之为流氓皇帝的原因。

刘邦出身相对比较底层,想必他知道靠忽悠别人爱他来当兵是不现实的,他也了解自己的战斗力,要不然也不会被匈奴困于白登,后来靠贿赂才得以脱身。匈奴也非常的嚣张,刘邦死了以后,单于还给吕后写情书,想娶吕后。但是吕后也不敢怎么样,只好写回信说自己“年老色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其实当时的单于已经娶了一个吕后的女儿,连丈母娘也想一起娶了,实在是根本不把大汉放在眼里,要不然不会这么嚣张。

这就出现了本节目刚开始讲的故事,宁可自杀也不愿意当兵。因为当兵与自杀几乎是一样的,打赢了是人家的,打输了命是自己的。在秦汉这个结点上,中国完成了军队作用的巨大转换,由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是对外战争,变成了主要是镇压陈胜和吴广们。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由春秋时期的军队由贵族出为贵族征伐国外,到后来的军队由农民出为贵族征伐国外,到最后的军队由农民出为贵族平定国内叛乱,完成了军民完全对立的转换。

用一位君主的话来说就是“攘外必先安内”,你不可能指望一支武器冲内的军队能打出多好的仗。

东晋以下,中原沦落外族近300年。宋朝从来没有收复燕云与河西,每年都要给契丹、西夏交钱与女人,才能换来苟安的和平。随后女真一波平推,中原又丢了,随后整个中国亡于蒙古。明代算是还不错的的,但是只有太祖和成祖这几十年能与外敌对抗,随后又亡国于满洲,到了大清,大清最后什么样,到底能不能打,大家都比我清楚。

所以,争论李广、卫青还是李广利,甚至关于还是岳飞厉不厉害并没有什么意义,他们越厉害,皇帝就越不放心。

看看岳飞,在当时的情势下,岳飞越是廉洁正直,越能打仗,高宗和秦桧对他就越是忌恨,必欲除之而后快。一代抗金名将最终不是牺牲在战场上,而是死于自己所保卫的朝廷之手,不禁令后世之人对他更生无尽的痛惜和由衷的崇敬之情。

古代中国军力软弱的王朝,大都由于君主与将领的权力纠葛、军内将官与普通兵士之间的利益对立所导致,很难想象在君主长期严密防范将领、将领长期欺压和剥削兵士的条件下,军力还能保持强盛状态。

还记得上面提到的那个陈步乐,跑了几千里路回来给汉武帝报告李陵前线情况的人那个家伙,最后被汉武帝赐死,皇恩浩荡,给他留了一个全尸。李陵全家也因为战败投降,而被杀了三族。

看看李陵,他最后投降了,由于敬重他的勇猛,单于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大家应该知道苏武牧羊的故事,被扣留了十九年。李陵投降以后,去北海,有人说北海是俄罗斯的贝加尔湖,在那里见到了放羊的苏武,他跟苏武说:“如果汉朝没有诛杀我的家人,我原本也一直希望能像曹沫、荆轲那样劫持单于立功赎罪。但皇上用世间最严苛的刑罚杀戮了我的全家,我已经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了。如今说这些只是想让你了解我的本心,你我一分手,再没有相见之日了。”

苏武和李陵两人结为朋友,在送行的时候,两人各留下了三首诗来答谢对方,希望大家找来读读。本期节目的结束,就以李陵写给苏武的一首分别诗结束吧。

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
临河濯zhuó长缨,念子怅悠悠。
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
行人怀往路,何以慰我愁。
独有盈觞shāng酒,与子结绸缪móu。

12 个赞

写的非常好,之前看<中国历史常识> 就在里面有讲到关于汉武帝一些不一样的介绍,基本和你写的非常接近,并且提到 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将儒家列为统治思想并压制其他思想流派,实际本人是非常讨厌儒家的.

2 个赞

谢谢夸奖 :slight_smile:

1 个赞

所以现在有时候不太敢直视关于霍去病和卫青的一些故事

1 个赞

大佬写的非常好,上学的时候看历史没啥感觉,现在再看之前的一些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事迹,总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东西

1 个赞

题外话,是不能两端对齐吗,感觉看着有些许奇怪

1 个赞

我还在路上

1 个赞

好像不能,至少我这里没有“两端对齐”这个按钮。

1 个赞

好像确实

1 个赞

宋朝的吕祖谦,他在讲如何读历史书的时候这样说:“人二三十年读圣人书,一旦遇事,便与里巷人无异,只缘读书不作有用看故也。何取?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而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智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读了二三十年的书,一旦碰到事,那和不读书的人一样,两眼一摸黑。为什么呢?因为读历史书的时候就没想过有用处,就看个故事一笑而过。那怎么办呢?读历史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置身于其中,看到事情的利弊,当碰到祸患的时候,就把书盖起来,想一想如果我碰到这种事情应该怎么办?然后看看古人怎么办?然后权衡利弊。这样读历史书以后,就能磨练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见识。

1 个赞

佬写的很好,引人入胜

1 个赞

没想到在这里遇到栋哥
忽软忽硬播客不错!

1 个赞

人生何处不相逢,哈哈

1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