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再发一期《史记》了,音频版的:
了解历史,洞察人心,欢迎收听《史记》第10期。
以前我都是讲了解历史,改变人心,后来我宿舍的高哥建议我改一下,人心是没法改变的,于是,从这一期开始,我改成了解历史,洞察人心。这一期的题目是《竹书纪年》和《资治通鉴》,显然和《史记》没什么关系,但是大家不要着急,听我慢慢讲,为什么这两本书和《史记》有关系。
先来说第一本书《竹书纪年》,实际上,这是一本书,肯定存在过,但是又失传了。这本书比《史记》的命运还要惨,《史记》可能被修改的面目全非,还失传了很多章节,但是,至少还有一本书。《竹书纪年》从唐以后,就没有了。宋朝以后,就再也没见过这本书,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宋代的时候,程朱的儒家达到了一个小巅峰,和其它的各家其实没太大区别,儒家也并不是很温柔的一个派别,这本书就被封杀了。
儒家为什么会封杀这本书呢?因为这本书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家的根基。有人可能会说,我本书在新华书店里就有卖的,现在京东上也有卖《竹书纪年》的,那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宋代以前的人真的读过这本书,他们读了书以后,会写点感慨,写读书笔记。于是在清朝的时候,有一些人就想如果把这些读书笔记里的只言片语都收集起来,那至少不是瞎编的吧。其中著名的清华四大导师王国维也参加了这个项目,这些只言片语的东西,就成了今天的书,大家可以去网上找电子版,我不卖书,别以为我给他们网店打广告。
这些只言片语,已经足够推翻儒家的给我们讲的童话故事了。下来,我再讲一下这本书是怎么来的。
大家都是知道,秦始皇干了一件缺德的事情,焚书坑儒。竹帛bó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坑儒就先不说了,焚书确实焚了特别多,直接让司马迁没法写历史了,所以,在《史记》中,司马迁多次提到史料不足,没法详细写。但是,有些书没有焚掉,这些书在坟墓里。这些书,秦始皇没烧掉,司马迁也没读过。而且,这本书里记录的东西,和《史记》里记录的大相径庭。
最近不是把杭州临安区吴越王陵的墓给盗了么,政府先说没盗,后来才承认给盗了,具体怎么样,咱就不说了,政府说啥就是啥。这说明盗墓一直以来是一件特别赚钱的事情。在西晋晋武帝的时候,大家应该听说过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晋武帝是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那时候也有盗墓的,西晋定都洛阳,洛阳是个好地方,如果我的听众里有洛阳人,别天天在家里玩游戏,没事拿个洛阳铲,这里挖挖,那里铲铲的,一不小心就成了富翁,比全国各地跑着研究井盖强,井盖能值几个钱啊!在中国土地上,还有比河南更值得挖的地方么?没几个了,兄弟们!
话说,在今天河南的New York,也可以翻译为新乡那地方,古代叫汲郡,出了一个杰出的盗墓前辈,他的名字叫不准(fou biao)。这哥们,靠着一把洛阳铲,把洛阳的大墓都挖了,走上了财富自由之路。手艺人,不能把手艺给丢了,他也练练手,大的都挖了,就挖中等二器的那种,结果他挖进去一看,我去,没金子,都是些竹简。当时就把不准给气死了,挖半天,还让我读书,我就是因为不想读书才退学当盗墓的,结果挖了出来一个图书馆。
他就生气的走了,当地人一看,我去,这墓又给挖了,进去看看吧,结果全是竹简。这事最终就报告给了皇帝,这个司马炎是读书的那种皇帝,不是秦始皇那种烧书的皇帝。司马炎就说,既然都挖出来了,那就整理一下吧,从墓里运出来了数十车的竹简。毕竟在洛阳挖的,用不了多久就运到皇宫去了,皇帝找了一群明白人,研究一下这是什么东西。
研究以后发现,这是战国时期魏国国王魏襄王,这个比较重要,因为我们在读《史记》的时候,司马迁搞错了一件事情,他认为魏襄王的下一任是魏哀王,实际上,魏襄王就是魏哀王,这两个是一个人。也不能怪司马迁,当时的列国的书都被秦始皇那个野种给烧了,要怪司马迁不会盗墓,如果他会盗墓,说不定就不会出错了。这些竹简是魏国留下来的史书,没有被烧掉。魏国的史书,同样是记载了黄帝,尧舜禹,夏商周的事情,记载了89个帝王,1847年的历史。
司马迁除了搞错了魏襄王和魏哀王是同一个人,还搞错了不少东西。比如五帝本纪里的那些童话故事,司马迁以及儒家的起点,是错误的。司马迁和儒家,可以用光良的一句歌来唱一下:你要相信,相信我们会像童话故事里,幸福和快乐是结局。当然,要把结局替换成开始,司马迁和儒家是想描绘一个美好的开始,他们希望中国人相信:相信我们会像童话故事里,幸福和快乐是开始。
中国人比任何其他民族都更确实地相信:已经过去的时代才是他们的黄金时代。古代圣人带着无比的崇敬谈论着更古的“古人”。一句常说的话就是“人心不古”。
在《竹书纪年》中,三皇五帝不但没有被禅让,反而是充满了血腥的杀戮。史记和《竹书纪年》如果有冲突的地方,基本上是《竹书纪年》的更准确,原因是,《竹书纪年》成书更早,成书更早,意味着可信度更高。而且,儒家那个时候,还没成气候,还没有能力一统天下。后来的人越研究,越觉得《竹书纪年》靠谱,包括从青铜器上,还有记载的日食上,都可以证明《竹书纪年》没有瞎扯。
当然了,《竹书纪年》这个名字肯定是后人给起的,因为这些竹简上的文字,被后人整理以后,搞成了按年代记录的历史。
这本书里的内容,对儒家来说,太刺激了,如果这本书是真的,那么儒家所描绘的世界大同的局面,就是假的。因为司马迁是孔子的脑残粉,他在书里有事没事的就引用孔子的话,孔子说啥他信啥。所以,他也描绘了一个光明的过去,中国的古代井井有条,皇帝爱百姓,百姓敬皇帝,好人有好报,坏人没好报。君是君,臣是臣,杀了你爹,他也不恨我。这个我们读史记的时候,有时候让你读得很感动,像治水的大禹,亲爹被舜杀了,但是没关系,我一点也不恨你。但是在《竹书纪年》中,画风就变了,“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夏启杀伯益”、“太甲杀伊尹”、“文丁杀季历”、“共伯和干王位”、“晋文侯杀周携王”,太过血腥了。还有很多时间上的出入,基本上《竹书纪年》是对的,因为日食的发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人可以推算出日食的具体日期来,《竹书纪年》上不扯淡。
在以后的讲解中,我只是把这两种说法列在这里,一种是史记上的,一种是《竹书纪年》上的。至于你想信哪一种,这个你随意。
接下来,还有一本书叫《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司马光主持写的,姓司马的了不起啊,你看史记是司马家写的,《竹书纪年》是司马炎主持搞的,《资治通鉴》也是司马家写的。当年司马家确实不一般。今天姓马的了不起,马云,马化腾,马克思,马斯克……把我们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资治通鉴》是一本什么书呢?这是一本禁书。《资治通鉴》实在是太多了,有294卷,超过300万字,虽然放在今天,尤其是放在网络小说上,300万字算是个弟弟,目前中国的网络小说,3000多万字的好几部了,有的突破4000万字,我真是佩服这些作者,虽然我没看过。《资治通鉴》可以只看与《史记》相关的部分,那没有多少字。
《资治通鉴》能成为禁书,了解这本书能成为禁书,说实在的,中国的禁书实在是太多了,连《西游记》都能成为禁书。有时候,想想,中华文明真是了不起,在这不能说,那不能说,这不能写,那不能写的状态里,反复搞了几千年。了解这本书的历史,就能让我们对人心再多一分了解。
司马光去世以后,他写的书还没开始印,那已经是北宋了,中国已经有了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当时印刷术的中心是杭州,要对这300多万字进行雕版,先刻成板子,然后再印刷。这个不像今天的office一样,想印刷就打印,而是要刻很久,刻了好几年。当书版刻成以后,就运回当时的首都开封,河南开封,还记得洛阳铲么?开封铲也是不错的,开封的兄弟们!
当年书版刻成以后,因为司马光已经去世十一年了,王安石的女婿蔡卞,是新党的骨干。我假设大家了解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党争,两人的冲突势如水火。这个女婿,肯定是向着自己的岳父,就开始找司马光的文字狱。大家是中国人,我相信大家应该知道不少中国人有背后来一刀的习惯。王安石和司马光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派别,在中国和美国不同,美国有两个派别,可以共存,在中国有两个派别,必须要把另一个完全搞死,搞臭,再踏上一万只脚,让它永世不得翻身。因为一旦能翻身,永世不能翻身的人就成了你。在这方面,中国人之间的争斗是个你死我活的规则,不存在说有第二条路。
在古代,如果你要把对手打翻在地,再踩上一万只脚,有且只有一个方法,其它的方法都不管用。唯一的方法是:该人对皇帝不满。这个皇帝可以是皇帝,也可以是皇帝所代表的制度。总之,一定要说这个家伙对皇帝不满,要不然,没有暴力机关来支持你。文人,只要你讲话,就可以了,言多必失嘛。
其中,司马光那一派有个叫蔡确的,是当时的宰相,被排挤出去了。如果只是被排挤,他还有可能官复原职,如果想彻底的搞他,如果搞死就好了。恰好,这哥们喜欢写诗,喜欢写诗就好办了。喜欢写诗的人,写得诗又多,大家都学过诗,怎么写是你的事,怎么解读就是语文老师的事儿了。他去了一个叫车盖亭的地方,写了十首绝句。这下好了,被人一解读,首首都是反诗啊。
我觉得如果你是中国人,你就应该能理解。一首读可以随意被解读,比如,他写的诗里有一句“睡觉莞然成独笑”,如果不深入解读的话,就是做梦都笑醒了。但是如果深入解读的话,你睡觉为什么笑?你是不是在冷笑,你是不是在嘲笑?你是不是对大宋不满?所以,睡觉千万不要笑,就算笑了,也不要发朋友圈说你笑醒了。这就是北宋著名的车盖亭诗案,王安石的新党,把旧党一网打尽。
这还不是最绝的,蔡卞打算把司马光的坟墓挖开,然后把尸体拉出来。但是这实在是有失人伦,皇帝没有采纳,但是皇帝还是下昭书追贬司马光。什么是追贬官职呢?因为你人死了,再给你封官也好,贬官也好,其实没什么用处了,之所以还要这么做,主要是羞辱一下司马光。司马光也好,王安石也好,苏东坡也好,他们死前肯定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在1000年后,又发起了一场运动,把这三位批判了一番。所以,不要留下坟墓也是个好方法,像苏东坡,做梦也想不到,1000年后,当年没好意思挖的坟,终究还是被挖了,但是尸体已经没有了,只好把墓碑砸了个稀巴烂。
然后,就是这本书《资治通鉴》这本书了,既然书是司马光写的,你也已经被打倒了,这本书肯定是不用印了,禁书。禁书也不够,要把书版给毁了。当时在国子监里管理这些书版的人叫陈瓘,他是太学博士,他的立场偏司马光。他想保留下这本书来。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是你,你如何才能保留下这本书来?
大家一定要小心,碰到这种事情,一定不能硬刚。如果硬刚,不要说书版了,那肯定连自己也搭进去。这时候,你只能证明自己比蔡卞还要忠于皇帝。于是陈瓘在科举考试的时候,引用了《资治通鉴》的序文。因为书版的序文是宋神宗写的。这个蔡卞就很生气,我想把《资治通鉴》的书版给毁了,结果你TMD就来出高考题,你是不是与我做对?
言多必失啊,兄弟们,蔡卞显然是让胜利冲晕了头脑,他问出了让他后悔一生的话,这序文是宋神宗写的么?其实,他的疑问是有道理的,因为当时宋神宗只有4岁,按照常理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的序文的,肯定是被人代笔的。但是,你只能在心里默默的疑问,不能说出口。就像是有人说最高元首4岁会打手枪,5岁会开车,6岁就能获得诺贝尔数学奖,你唯一的表态只能是一脸的敬重与羡慕,而不是一脸的迷茫与不屑。忠诚这个东西,是没有极限的,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像提纯黄金一样,99%的黄金,肯定不如99.99%的黄金,可以无限的提纯下去。这可以称之为忠诚的内卷。
当这句话问出口,《资治通鉴》就没法被你蔡卞毁掉了。甚至,陈瓘都不用回答这个问题,你竟然怀疑宋神宗写不出这样的文章,你的脑袋是不是想搬家?于是《资治通鉴》的书版只能被束之高阁,至少书版还有。
之所以能够把《资治通鉴》禁掉,靠的是手段,什么手段呢?靠的是古代中国人之间刻在基因里的不信任!皇帝最怕的是造反,所以想借助皇权的力量,最好的方式就是告发对方想造反。上级害怕下级竞争,时刻提防下级;下级的利益又随时会受上级影响,他们也在猜疑上级。而整个官僚阶层尤其是皇帝本人又对文人阶层和普通百姓存有戒备之意。怕他们说话,这也是文字狱在古代中国长盛不衰的原因。古代中国不是由精英分子来统治,相反,掌握全部权力的是帝国中最卑鄙无耻的家伙。无论在《史记》中,还是很多人推崇的大宋,认为这是中国王权的巅峰(当然了,有人认为是明朝才是巅峰,也有人认为大清才是巅峰),出了很多精神病患者当皇帝,比如宋光宗肯定是精神病患者。据说宋光宗是冰糖葫芦的推广人。
如果大家看过《射雕英雄传》,应该知道郭靖与杨康,这两个人的名字是纪念靖康之变的。虽然郭靖与杨康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但是靖康之变是真事儿。金军于靖康元年(1126年)挥师南下,直达开封。开封的官员使出了杀手锏——举行仪式,有个叫郭京的战狼说他有些人可以隐形,可以飞天,只要他做法,就可以生擒两个金军元帅,就连北伐阴山、收复汉唐旧疆都不是梦。郭京是当时大宋的一个军官,本来开封还能守得住,这条战狼说他要主动进攻,要开城门,我去,城门一开,直接把金国的完颜宗望、完颜宗翰看懵了,这TMD不会是空城计吧。好在这两个哥们没看过三国演义,直接从城门打进去了,抓了两个皇帝,直接运到了哈尔滨,这两个皇帝最后客死他乡。金国最后把北宋给灭了。
然后,就是南宋。南宋好不容易有个能打的家伙叫岳飞,后来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
再来说这本《资治通鉴》,到了南宋以后,皇帝也换了。王安石那一派没那么强势了,司马光那一派又开始掌权了。跟司马光一起写《资治通鉴》的有个人叫范仲禹,他的儿子叫范冲,他决定要重新刻《资治通鉴》。当然了,王安石那一派肯定是不让的,因此,《资治通鉴》就成了一个冲突的中心,能不能刻,就成了哪一派成功的标志。两派打的不可开交,书版刻好了,就是没法印。两派打的比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还激烈,这时候,金国又来了一波平推,管尼玛的什么派别,其实金国并不是《射雕英雄传》讲的那么没文化,除了女人和钱财,啥都不要。人家金国把书版抢回去以后,开始大量印刷这部《资治通鉴》。否则的话,成啥样还不一定呢。
说起来也有点讽刺,《资治通鉴》的大量出版竟然是外族入侵,我在第一期讲《史记》的时候,也提到过,保留下最古老版本的《史记》的国家是日本,因为当年日本比较佩服中国,就来学习中国文化,他们抄去了《史记》去学习,当时是中国的南北朝。我们今天读到的《史记》有很多版本,主要是集合了日本的两本和台湾的一本,一本是南北朝抄去的,一本是南宋抄去的三家注史记,台湾有一本北宋的版本。如果不同版本的《史记》有冲突,很多人都会选择相信日本保留的版本,因为日本保留的三家注史记,人家不会乱给你改。
书在中国想流传下去,很难的。秦始皇太多,人人都是秦始皇,见书就烧,要不是中华大地上这么多人肯写书,这点书还真不经烧。流传下来的,可能连千分之一都不到。对统治者来说,烧书的好处还是远大于坏处的。烧书也好,改书也好,大部分情况下,皇帝会选择把原书收上来,改掉,然后再把原书烧掉。这样的好处是,搞个几十年后,就没有真相了,更不要提几百年后了,比如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六国的史书他读不到,他只能靠猜,或者听他的老师讲,听孔安国和董仲舒讲,这两个人是当时的大儒。他也就这样写了,幸好,我们有一点机会读一下《竹书纪年》的只言片语。
在1911年以前,也就是辛亥革命爆发以前,中国实际上是没有国家的,有的只是赢家与输家,赢了就可以打江山坐江山,叫国家不如叫刘家、李家、赵家、朱家、爱新觉罗家直观。如果在大清,你跟人说你是这片土地的主人,那脑袋肯定会搬家。所以,大家不要觉得难过,好像我说秦国很残酷,你心里就难受,其实秦国不是你的,希望你能理解一下,跟你其实没什么关系。有很多人,一听电台,就会把自己代入进去,认为自己是秦始皇,汉武帝,实在是……没法交流。
在斗争中,一定要借助皇权的力量,皇权是古代中国唯一合法的力量,虽然打外国一般情况下会被打的很惨,比如金国打大宋,但是打你一个小老百姓,那点力量绰绰有余。从《资治通鉴》成为禁书,又不是禁书,又成为禁书,又不是禁书,反复搞了好几次,最后被外国出版了。
从皇权理论上来说,皇帝是天下人的爹。其它人,无论是王安石还是司马光,在皇帝的眼中,都是一样的,就是奴才,实际上,奴才并不好当,很多人想当奴才还当不上呢,挤破头也当不上的。古代的官僚也自称父母官,其实这只是一种说辞,当官的靠吸百姓的血才能爽,皇帝也是靠吸百姓的血才能活下去,但是他们说我是你们的父母官。古代中国的很多文化都是很糟粕的。
这一期的目的呢,介绍这两本书,我以后在讲《史记》的时候,会参考这两本书的相关部分,至少了解一下这两本书的由来。读书,不能只读一本,读一本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如果多参考几本,就会被几个人牵着鼻子走,同样一件事情,这些书中有截然相反的叙事方式,大家要动动自己的脑子,想想哪一个更合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