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所有观点仅为我个人浅薄理解,谬误之处还请指正。
底本为《四库全书 · 论语全解 · 陈祥道 》,原解中自认为好的也会摘抄。
第一章:学而时习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经常去践行,不也很愉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感到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学而为论语卷首篇,可以看出编纂者对学的重视。在整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基本都是围绕着君子的各方面来讨论的!记住,这很重要。
第一篇第一章讲学的乐趣与方法,最后一篇最后一章则是讲什么才是君子:知命、知礼、知言、知人。那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学——是第一步。
本章也被称为“孔门三乐”。其中 “学而时习之”这句,现在有些认为应该是 “学天时习之”,向大自然学习,并常常在生活中去实践它。个人认为这是合理的,在一些古籍抄录时,录错形近字是很常见的。而且,这也很符合孔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并且在后面“述而不作”中能更好解释得通。不论向谁学习,重要的还是学和习。
时字,可以解释为时常、常常,也可以理解为机会、适当的时候,有机会就把学到的去实践,讲求时机。
习字,我读过的部分样本中,有解释为“温习、复习”的,这也没什么不好,但还是以为“练习、实习、实践”这样能更好一些,孟子曾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当然,那里的书指《尚书》,现在引申为广义的书也不是不可以。重要的还是思想,不要拘泥于形。
远道而来的朋友,是让人感到快乐的。“有朋“在一些注疏类书籍上,有的说是“友朋”。礼记中讲到: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我查阅过《说文解字》,朋字,有类、比、辅的意思。因此,这个朋友不单指你所熟悉的朋友,他应该包括那些与你志趣相投的人或是能称为“君子”的人。
别人不了解而产生误会,那有什么可生气的呢,作为向君子看齐的人,这又算得了什么。指导我们要修身养性。我看有少数将这一句归为对上一句的继续,即:朋友远道而来,向我请教,我告诉了他,他却还不了解,我不怨愤恼怒。这种说法,略显牵强,作为没用的知识了解一下吧!
好句共赏
悦乐,智之事也;不愠,仁之事也。
传曰:兰不为莫服而不芳,舟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不为莫知而愠。
众所周知的,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仁居首,是核心,代表仁爱。智则表示的是一种道德智慧,能明辨是非,这个在后面读到再聊聊。
喜悦来自内心,快乐表现在外。读书实践是能让人发自内心的感到愉悦的,而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那份让人高兴的劲是溢于言表的。不为他人的不了解不知道(感觉自己没得到应有尊重)去怨愤恼怒,这就是行仁之事,君子们谨记。
兰花不会因为没人佩戴而不散发芬芳,舟楫不会因为无人乘坐就不浮于水上,君子也不会没人理解而恼怒。最后一句与《淮南子》中记载略有不同。
所以,诸位,一起朝着君子目标前进吧!
—— 更新于2024年8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