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知了以往我跟一个朋友发的所有牢骚,关于寒假,关于死亡,其实都被涵盖在了存在主义对死亡的终极关怀中,我感到很有意思,也为不是只有自己会考虑这种事情感到松了一口气。
同样的我也是第一次这么高频率地进行划线和批注。
第一部:死亡
1.濒死,不可抗力给个人带来的转变。
海德格尔的两种存在模式认知(不是第一次看见这个名字,但是第一次看关于他)/
忘失的存在状态:
也就是活在事物的世界里。沉浸于日常琐事:此事的人“降低了层次”。专注于“无所事事的闲聊”,迷失在“他者”之中,人有日常世界摆布,只关心事物应该的样子。
这个范围还是不够广,它很精确,但是不足以概括所有,让我稍作拓展:1.顺遂自己的欲望只做想做的事情而非喜欢的事情,为了逃避某种焦虑,事后苦恼。2.想象描绘未来宏图,期待它的到来,但实际上我什么也没有为它做。
这个状态有点像是欲望多巴胺主导的状态,而容易的,我总是会不知不觉间陷入,等到回过头来发现已经过了几个月甚至半年。
念兹在兹的存在状态(不得不说很难打兹,而且也很难懂,译者好样的。):
人着眼于事物本来的样子而不是它应该的样子,并且为之感到新奇。以这种模式存在意味着对生存的持续意识。
这一个让我想起来在《择天记》里的折袖,他说的“要么清醒地活着,要么清醒地死去。”比起一直被已知的死亡鞭策的陈长生,折袖是个实在的存在主义者。
讨论到关于已知大限的死亡。它很多时候其实和已知上课日期的寒暑假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寒假结束后还会有新的开始,而死亡是永远被未知镬住。很多哲学家,作家提出过相似的观点,并且略带风趣地调笑道:“我们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在死亡,最后一天的贡献并不比平日里每天多一点,只是把潜在的腐朽揭开来给人看。”
村上春树也自己在《挪威的森林》中写到过“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不知道是他自己悟出来的,还是借用别人的话。
我们先来讨论对死亡到来的意识是怎么一回事,死亡作为焦虑的根本来源,我们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终究会死,但我们也会在内心建立保护机制,觉得死亡什么的其实与自己无关,而大多时候,明明知道,却意识不到。
如何清楚地让人意识到呢?我提出一个假设,三天之后你的寒假就要结束了。
只有明确的期限会让人不可避免地意识到,我以往都把它称作“不可抗力”,这里我保持这种写法。
而且这个期限还不能过远,应该说是临近的,迫在眉睫的,让人不能再考虑未来的死亡才几乎必然会给人一种“紧急体验”,让人根本地转变。也许原本对金钱地位无比渴求的人突然觉得它们无关紧要,也许原本觉得毫无目的的人变得目标清晰,原本觉得活着毫无意义的人焕发生机觉得活着很好。(如果你在忘失状态可能会觉得我这段话在放屁,我觉得很正常。)
这种小说中会有的情节,实际上现实中也会有,虽然死亡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但是寒假暑假的结束是大多数人都多次体验过。
那种紧急体验带来的转变往往是积极的,但是也会因为寒假等并非永恒的结束而不能达到真正的根本转变,过一段时间可能又会变回去。
寒假结束真的立在眼前的时候,我会突然看开,感到自己达到了念兹在兹的状态,而以前只是在忘失的存在状态。
2.小说,它延伸了生命的长度。
上面的废话很多而我的语言组织能力也不够。
最后我想附加的一点,是,这种“紧急体验”有时候也会在小说,漫画中获取到,尤其是长篇小说。我不得不重新审视之前的看法,差点被世人的看法误导,觉得小说其实没有什么用,会这么说的人才是真的没用。其实,小说本身,可以给予人们这种虚拟体验,完整的体验,和电影不同,只有在小说,文字中才能感受到的。
今天,我就在读完《三日间》的漫画版后感到我先前生活的荒诞,眼高于顶,却连一点小确幸都没有积累。我读了他,并且能够审视地“回到起跑线”,也许我以后还会继续读,然后继续回到起点。
这会是一个很长的系列,目前对死亡这部很感兴趣。但不知道后面会不会有更多感想,因为这次差不多把我大部分想说的都说出去了。如果你看完,如果你有同样的感觉,你也可以去读这本书。
在看的过程中没有好好做笔记了,但通读下来,还是有很多印象很深刻的地方。
存在:
你相信记忆吗?:
“正如我们在梦中度过了三分之一的生命一样,死亡夺去的生命时间,也同样像梦中度过的那样微不足道。”
这看起来很抽象,但我记住了下半句,已经消逝的,就好像不曾存在过那样微不足道。看过的动漫,小说,大部分会在记忆宫殿里慢慢褪去最初的色彩,原本强烈的情感,我可以大喊着我爱云韵,我爱九幽,但现在我发现那种情感单薄了很多。随着距离感的产生,李长歌当初在我心中的惊艳印象也黯淡了。
每次看过动漫时我沉浸的不是现实反差的忧伤,更多的是随着动漫完结,那么心中的形象无论如何也不能够再一直保留了。
我那种时候常常找我的同学牢骚,但现在想想,那是悲观主义非常典型的看法。
举个例子,一个八旬老人在回首往事的时候,或者别人问起,她会顿一顿,然后眼里有光的说,她度过了完满的一生。
但是,如果是我的看法推移到这个上面,我也许会觉得,我的一生是不断地失去,这一刻失去上一刻。直到最后,什么都没有,包括情感。记忆的微不足道。
这两者的抉择,有一本漫画可以推荐一下,束の間の一花(1),也叫一霎一花。本身人物刻画得有点单薄,但老师最后一堂课讲的话可以被记下。
强迫:
有一个男子,他第二天要远行到另外一个地方,他提前一天晚上,打电话给自己熟识的住在那个地方的女性,想要邀请她们中任何一个共进晚餐。(性邀请),直到他被所有人一一拒绝了一遍后,他才长舒了一口气,说着,“这下我终于有时间开一瓶酒,一个人读读书了。”
其实这样的时间他有很多,但是,他无法拒绝自己的性邀请的行为。只要当碰到不可抗力的时候,才能够从中脱身。
很多时候,我都碰到和这个类似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