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6
之前重看类似《刀锋》这样长篇小说都没坚持看完,所以先用短篇小说开头。
目录里的河童让我想起来之前看的《世界尽头的女友》,现在回想,对那本书的印象相当好。
9.27
鼻子,罗生门,竹林中,地狱变。
看到鲁迅译的文了!并没有感觉有什么隔阂,很易读,甚至和近年的也没什么差别。不过鲁迅译的两篇都有小后记,谈论关于芥川和选择翻译这篇的理由。现在的翻译作品下面真的看不到这样有意思的后日谈了,有种和读者交流看法的感觉。现在一般译者只写一个译序放在最前面,我一般都直接跳了。可能因为现在规定译者不能自说自话,或者译者怕读者觉得自己摆谱,又或者多写的那些不算稿费 =-=
竹林中和地狱变两篇里的推理元素看爽了,整体几篇都是有点 故事新编的感觉,就是题材本身就旧有的,可能是民间传说,或者古人写的,把里面的故事和人物拿出来然后用新的视角展现,也有可能改编故事。鲁迅的《故事新编》也应该有点灵感来源于这里。【这是从鲁迅的小后日谈推理得到的。】
芥川龙之介真的看的好多,不仅日本的懂,中国的也好懂。鬼才,鬼才。后日谈真的可以有。
芥川似乎有一本记录中国之行的书?还是我记错了,可以补一下。
顺带一提,这次看的是读客的版本。
Another side:
开始打开一本书前五面真的阻力重重,是百般不愿意,最后在心里跟自己说看十面就可以去打游戏了。才一边听着音乐一边看,但过了十面后,就像有什么魔法,看的速度和看进去的比例一下子增加,一直到一百多面停下来。然后去打游戏,这次打游戏都觉得自己神清气爽。
9.28
父,猴子,戏作三昧。
父和猴子都映射怜悯和同情的本能,不过,父是先觉的,猴子是后觉的,这两篇相邻地放在一起,这个编辑真的有水平。
戏作三昧,和地狱变相似,都有点创作之神的意思。不过地狱变是由第三者客观记录一个人近似病态的对创作的追求,混合推理和道听途说,火焚毛车那一刻他威严的宛若神明。所有的一切好像和他隔绝开了,有意思的是,用狐狸精来概括他的创作状态,他创作时,背后是一群狐狸精,所以一创作彻夜都不停,平素宠爱的女儿也不搭理。
但戏作三昧这边,视角拉的很近,全程聚焦在马琴【创作者】身上,心理转变很细致,两处很有意思的点,一个是马琴面对别人对自己的作品夸奖可以波澜不惊不为所动但被诋毁时却吊起心眼,但真的正眼看到了诋毁他的人,他却突然感到怎么也计较不起来,而且心情突然舒畅了起来,这里第一个突出了他似乎一种创作精神的转变,就是不顾外界,但还没到顶峰。
顶峰出现在当晚他回去重读自己先前所写的所改的稿子,再读来索然无趣,只好重写,但文思枯竭,感觉自己好像也不过只是自大的庸才,和他鄙视的那帮人没什么不同。这时候他的小孙子,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父母教的,到他跟前【他非常宠爱孙子,一下子放下之前创作时的郁结】跟他说在庙里菩萨让孙子带两句话:“好好用功。不要发脾气。”他好像一下子神会了什么。
当晚,他又开始创作,起初,文思如同细火线,稍微风吹草动就会熄灭,但他仔细的护着火线,随着三四行,十来行写下来,思绪就如同涨潮一波波涌来。他整夜没有停笔。
头脑中的潮水,犹如奔腾在天空上的银河,不知从什么地方滚滚涌出。来势之猛,使他感到害怕。他担心万一自己的肉体承受不住可怎么办。于是他紧紧攥着笔,屡次三番提醒自己道:“竭力写吧。错过这个时机,说不定久写不出来了。”
但是恰似朦朦胧胧的光的那道潮流,不但丝毫不曾减缓速度,反而令人眼花缭乱地奔腾着,把一切都淹没了,汹涌澎湃地向他冲来。他终于彻底给俘虏了,他忘记了一切,对着潮流的方向挥着笔,其势如暴风骤雨。
这时,映射在他那帝王般的眼睛里,既不是利害得失,也不是爱憎之情。他的情绪再也不会为褒贬所左右了,这里只有不可思议的喜悦。要么就是令人陶醉的悲壮的激情。不懂得这种激情的人,又怎么能体会戏作三昧的心境呢?又怎么能理解戏作家的庄严的灵魂呢?看哪,“人生”涤荡了它的全部残渣,宛如一块崭新的矿石,不适璀璨地闪烁在作者眼前吗?
以及最后结束的地方很有意思,大概是这样的:
“爹还没睡吗?”
“一定又埋头写作呢。”
“这个人真没办法。又拿不了多少钱。”
看书和创作也差不多,起初很泄气,但进入状态,就会有种不可思议的喜悦,以及上面那种感觉。
另外,之前学板绘的时候,画完一幅画,也会有种激情,会一瞬间有这辈子值了的错觉。
Another side:
今天早上同样也是开始很困难,不过第一篇的《父》让我很快进入状态,就像一激灵。
有意思的是,我大部分都是在吃饭的时候看的,看完《父》我就出去吃早饭了,一边慢慢吃稀饭一边看,格外看得进去,另外第一次有种Enjoy周末早晨的感觉,或者说在没课的时候产生悠闲的感觉。
我也发现了一点,比起在诱惑源【电脑】旁边,换一个环境可能会有很多不同。
9.29
橘子,龙,葱。
橘子这边,是一个人从虚无回到现实的一种转变,从最初什么都透露着无聊到再次感到生机。可以重看,收录,试试下次有类似感觉的时候再掏出来看看。
龙,即使一件事情起初出于恶作剧,当无数人信以为真并且心怀希望的时候这件事情会受到神的响应。没有舆论什么的隐射,反而是体现愿望的美好。
葱,一个影像感非常强的小说,结尾很有意思。而且有种突然清醒的感觉,突然把现实拉进幻想。可以收录,可以重看。
Another side:
早上是在上课时看的,以往上课时看小说总觉得状态不好。但实际上很大一部分是我心态不对。我觉得老师麦克风吵闹,进而烦扰到我。这个逻辑实际上是反的,如果我换一种念头,比如,老师上课时我应该听课,但我更愿意看小说,而且老师也没有针对我,这么一想,反倒有了一种感恩的心理,原来烦躁和郁怒也消弭一空。
换一种说法,这其实是应该和愿意的区别。
比如丈夫事先认为他工作辛苦妻子应该做好饭,加班回家后看到昏暗的餐厅和什么都没有的餐桌就会立刻起一股无名火,即使做好了,也不会有什么额外的感激,反倒可能会觉得饭菜冷热或者咸淡,非常敏感。
但如果他放弃妻子“应该”的这个念头,他先入为主的想,有没有人做饭都无所谓,大不了自己出去吃,那么这时候他收到妻子“今天提前下班,饭我来做”的短信就会感到温暖和莫名的喜悦。
这应该只是一念之差,但我之前的念不太对。
河童,某傻子的一生,点鬼簿,人生。
短篇集的最后几篇,芥川的精神状态看起来已经不太好了,编辑把这几篇从轻到重的排列,最早的苗头应该在橘子那边。
我知道的日本作家似乎十有八九都自杀了。川端,太宰,芥川,三岛?
短篇集前几部分创作和生活分的很开,但后面,已经能感受到生活侵入了创作。因为先前看过其他译本,这几篇只是草草的扫了一遍。
“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
终于知道之前那个人的个签来源了。
以及另外一个有点意思的地方:
他同一个大学生在长满狗尾草的野地上行走。
“你们仍有旺盛的生活欲吧?”
“嗯……可是你也……”
“可是我没有了。只有创作欲罢了。”
“创作欲也是生活欲吧。”
他没有回答。曾几何时,野地的红穗上清晰地映现出一座喷火山。他觉得有些羡慕这座喷火山。可是他自己也莫名其所以然……
希望每个这样的人都可以碰到橘子里的救赎。